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治疗腰椎骨折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中药复方益气活血润肠方.对照组应用泻药番泻叶.观察观察患者疗效,疼痛及食欲不振改善情况,有无腹痛,腹泻.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等级疗效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服药后食欲增强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腹痛和腹泻情况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复方治疗腰椎骨折后便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3.
慢性腰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约有85%无法得到明确的病理解剖学诊断[1],通常称为"非特异性腰痛",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近年来笔者采用银质针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此类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美国内科医师和疼痛协会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实践指南[2]制定。慢性腰痛,病程3个月以上,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痛,无间歇性跛行,无神经根受累症状(神经根痛、感觉丧失、肌肉功能障碍和反射消失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腰部软组织张力测定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过程中作为疗效评价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以1∶1的比例分为银质针与中药熏蒸组。银质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55岁,平均(45.70±4.15)岁,采用银质针透热治疗;中药熏蒸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3.03±5.86)岁,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力-位移距离(FDD)、能量吸收比(S)的变化,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积分(VAS)、罗兰德-莫里斯功能障碍量表(RMDQ)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银质针组VAS评分分别为4.77±0.78、1.99±1.08、2.55±0.94,中药熏蒸组分别为4.43±0.61、2.48±0.71、3.05±0.86。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银质针组较中药熏蒸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时银质针组RMDQ分别为13.63±1.96、5.87±2.33、6.53±2.89;中药熏蒸组分别为13.40±2.01、6.90±2.31、9.23±2.87。组间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质针组与中药熏蒸组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腰痛所引起的功能障碍,银质针的治疗效果更为持久。②治疗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健侧多裂肌的FDD均明显增加(P〈0.05);中药熏蒸组治疗后1周患侧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的FD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3个月时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1周,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增加更为明显(P〈0.05),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银质针组患侧及健侧两组肌肉的FDD均明显较高(P〉0.01)。③患侧多裂肌与竖脊肌的FDD差值与VAS及RMDQ差值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7,0.811,0.746、0.625,P值分别为0.015,0.041,0.045、0.017。腰部软组织张力指标改善的变化趋势与症状、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变化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结论:软组织张力的测试可以有效地反映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腰部功能障碍的程度,提高慢性腰痛的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肖京  邓磊  顾敏琪 《中国骨伤》2007,20(7):442-444
目的:通过解剖学标本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①解剖标本研究:全长脊柱标本6具(研究范围T1-S1),术前行螺旋CT扫描,测定椎弓根轴线入点间距、椎弓根轴线角度及其延长线在椎体内的长度。根据测量数据,应用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直径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轴线置入。术后拔出克氏针,复查脊柱标本CT,分别测量记录数据:各椎克氏针钉道及延长线与椎体长轴线在水平面的交角(记作KTSA);矢状面上与棘突轴线的交角(记作KPSA);各椎实际入钉点间距(KDSP)。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所采集数据。②临床应用:应用于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1~71岁,平均49.5岁。在导向器引导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2枚。术后通过CT或MRI验证置钉的准确性。结果:①解剖研究:克氏针的钉道与椎弓根轴线所成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相接近(P>0.05);实际入钉点与设计入钉点重合(P>0.05)。②临床应用:术后所有病例共112枚椎弓根螺钉经CT或MR图像复查,按置入位置判断标准,优107枚(95.5%),良3枚(2.7%),差2枚(1.8%)。结论: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可以准确地引导顺椎弓根轴线钻孔,从而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UBE)与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术(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中文数据库.纳入UBE和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急诊CT应用价值及检查方法,提高膝关节创伤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CT检查征象,并与X线检查、临床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4例患者共有83处骨折,CT发现膝关节骨折82处,假阴性1处;X线检查发现骨折58处。CT发现韧带损伤69处,假阴性5处;X线仅通过间接征象发现副韧带损伤17处。结论CT检查对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优于X线,CT对于韧带损伤特别是韧带的不完全损伤的诊断较X线更敏感,但诊断韧带完全撕裂时需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闭合复位外固定,结合硫酸钙骨粉的微创注射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30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并存在骨缺损腔隙者,在闭合复位结合外固定(石膏8例、外固定架22例)后,对骨折处缺损腔隙,将硫酸钙骨粉注射植入填充。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4~18)个月,硫酸钙平均吸收时间为2.5(2~3)个月。所有使用人工骨填充的病例,骨折均如期愈合,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硫酸钙骨粉注射植入,在辅助外固定下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以及填充效果确实,骨折愈合良好等优点。硫酸钙骨粉固化后具有较强支撑作用,而且具有骨诱导作用。对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0.5cm或缺损腔隙小于2.5cm者,在外固定确实的情况下,注射植骨不失为治疗骨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两种入路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两种入路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的临床疗效,其中男33例,女45例;平均年龄76·8岁。采用两种入路方法,入路一:微创DHS内固定22例,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8·3岁;入路二:常规DHS内固定56例,男23例,女33例;平均年龄76·2岁。结果:术中出血量:入路一平均出血92·5ml,入路二平均出血283·3ml,采用SPSS10·0统计学处理软件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78例中60例(入路一20例,入路二40例)分别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18例失访,其中2例院内死亡,16例电话和信件回访失败。骨折愈合时间:入路一为2·5~4个月,平均3个月;入路二为3~4个月,平均3·6个月,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黄公怡等评价标准,入路一:优15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85%;入路二:优23例,良10例,差7例,优良率82·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常规DHS内固定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易愈合、瘢痕小等优点,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治疗下腰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的疼痛缓解和短期效果。方法采用PELD治疗单节段LDH病人15例。术前1天,术后2周、6周及12周分别进行坐骨神经痛的数字疼痛评分( NRS),术前1天和术后12周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问卷评分。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的坐骨神经痛的NRS评分均比术前1天显著降低,术后6周和12周的NRS疼痛评分比术后2周显著降低,术后6周和12周的NRS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的ODI评分比术前1天的ODI评分显著降低。结论 PELD治疗下腰椎单节段LDH短期效果满意,术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