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5月8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连续长节段骨化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68例,发生并发症13例;孤立型或短节段骨化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17例,发生并发症3例。[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6例,随访期3~25个月,平均13个月。颈后路并发症:颈肩痛8例,给予消炎止痛药、脱水、理疗等保守治疗,术后2~20周患者疼痛缓解,恢复基本满意,其主要原因与减压后脊髓漂移神经根受牵拉或手术操作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损伤有关。2周内缓解者可能与手术创伤局部组织水肿肌肉痉挛所致。术后不全瘫或症状加重4例,经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3例恢复理想,1例恢复欠佳,不全瘫发生主要与手术减压后脊髓再灌注损伤有关。术后血肿2例,均经及时发现即刻手术探查血肿清除、激素冲击治疗而获得恢复,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手术创面渗血、引流管引流失败是其主要原因。脑脊液漏1例,经脱水、局部适当包扎及颈部制动,于术后3d脑脊液漏停止,切口愈合良好。手术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局部清创缝合等治疗术后20d左右获得愈合。前路并发症:术后不全瘫2例,经甲强龙冲击,神经营养药(弥可保)、高压氧治疗,术后20~30d完全恢复;脑脊液漏1例。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前路钛网下沉1例,后路内固定螺钉脱落1例(单枚)。[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无论行后路或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有些是难以避免的,而有些则是可以经过努力预防或杜绝的,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小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是减少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髋臼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是关节外科难以处理的问题之一,引起髋臼骨缺损的原因很多:1.关节炎如:退行性、风湿性关节炎;2.髋臼发育不良(DDH);3.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测量腰椎板间隙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比较患侧(症状组)与健侧(对照组)椎板间隙形态,根据不同性别分别测量L4/5以及L5/S1节段双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和面积;通过腰椎三维CT测量腰椎板间隙的有效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腰椎正位片上健侧L4/5、L5/S1的椎板间隙多呈椭圆形,而患侧的椎板间隙以三角形和扁圆形多见;患侧腰椎板间隙狭窄发生率为68.1%,L4/5节段发生率为65.1%,L5/S1节段71.0%;高度改变的同时伴随宽度的改变;腰椎三维CT测量结果表明,76.5%的患者患侧椎板间隙有效直径小于工作通道直径,其中72.3%位于L4/5节段,80.6%位于L5/S1节段;男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其均值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L5/S1节段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的均值大于L4/5节段。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间隙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掌握腰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可指导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D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WI检查(b值=0和b值=800 s/mm2),将磁共振DW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DWI诊断肾盂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并记录病灶的DWI信号特点,对每个病灶选择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D:小ROI、大ROI及最小ADC值.比较不同性别间、不同部位肾盂癌间、肾盂癌与正常肾实质间、3组ROI间、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ADC值的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i-67在肾盂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Ki-67表达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当b值=800 s/mm2时,利用DWI诊断肾盂癌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91.4%、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90.9%、阴性预测值91.4%.ADC值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肾盂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盂癌与正常肾实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RO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G1~G2级)肾盂癌的ADC值较高级别(G3级)高,局限于肾盂(Ta~T2期)的ADC值较有局部侵犯(L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Ki-67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有关,ADC值与Ki-67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88,P<0.01).结论 ROI的大小对于尿路上皮癌的鉴别意义可能不大;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DWI有利于术前评估肾盂癌的组织学分级及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迪索泰(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在长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四肢长骨骨折病例21例,应用Fixion^TM系统内固定,术后评定骨折愈合情况与患肢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18个月,21例均达到骨折愈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85.7%。结论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操作方法简捷,具有良好的髓腔适配,可以采用微创侵入方式,实现骨折快速稳定的髓内固定,临床治疗长骨骨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入路自腘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分别显露后内与后外侧髁.骨折块直视下复位,用3.5 mm"T型"锁定钢板或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于胫骨后内或后外侧固定骨块.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均Ⅰ期修复.[结果]13例患者全部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1个月80°~130°,平均105°;术后3个月90°~135°,平均115.3°;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115°~135°,平均125.1°.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年的TPA和PA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无1例发生手术区皮肤坏死、感染或内固定松动.[结论]本组所采用的改良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减少前方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复位和固定骨折块可以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应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人体由于创伤、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缺损,传统治疗方法多采取自体骨、异体骨移植等手段.虽然自体骨移植作为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是自体骨取材具有局限性,而异体骨存在的排斥反应、感染等弊端,均成为骨组织修复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因此,研究一种理想的人骨代替物已成为骨组织工程的重大课题.良好的人骨替代物通常要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产物无毒,不引起炎症反应;(2)具有合适的空隙尺寸以便于新骨的长入,骨支架材料的平均孔径需在200~400 μm之间[1];(3)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为新生组织提供支持,同时材料力学特性可与体内骨力学特性相匹配,人体松质骨的弹性模量在0.1~0.5 GPa,抗压强度在4~12MPa,密质骨的弹性模量在12~18 Gpa.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系统性评价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 Med(1966年6月至2013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收集关于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含6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3,95%CI:1.16~5.11,P=0.02),外旋位固定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内旋组。结论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应用外旋位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肩关节脱位的复发率,优于传统的内旋位固定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髋臼内移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31例(38髋)接受THA的CroweⅡ~Ⅳ型DDH患者(术中均应用髋臼内移技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通过影像学检查和Harris评分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术中发现髋臼骨折3例;术后发生早期脱位1例(术后3个月)、臼缘-股骨颈撞击综合征3例、臼杯移位1例.术中获得平均髋臼内移距离为12 mm (5~20 mm),平均臼杯覆盖率为85% (70% ~ 100%).平均髋臼外展角为47.5°(42°~ 65°),其中4例臼杯外翻位置入(外展角>60 °).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6.6 (38~77),术后为83.0(6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内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DDH髋臼重建技术,但需要准确的术前计划及良好的术中操作,以避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