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启动子区1306C/T和735C/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初发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发脑梗死350例,复发脑梗死340例,正常健康组360例。采用ELISA法检测MMP-2的含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MMP-2基因1306C/T和735C/T的基因型,比较3组间MMP-2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及含量的差异。结果初发脑梗死组及复发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93±0.53)vs(1.68±0.24)mg/L,P<0.01;(3.32±0.94)vs(1.68±0.24)mg/L,P<0.01],且复发脑梗死组高于初发脑梗死组[(3.32±0.94)vs(2.93±0.53)mg/L,P<0.01]。MMP-2 735C/T中复发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与初发脑梗死组相比(92.5%vs 87.9%,χ2=4.398,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92.5%vs 78.5%,χ2=8.1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发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87.9%vs 78.5%,χ2=4.121;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MMP-2 1306C/T基因型(χ2=1.075,P>0.01)和等位基因(χ2=1.124,P>0.01)的频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2 735C/T多态性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5,95%CI:1.177~2.676,P=0.006)。结论MMP-2基因735C/T的C等位基因是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之一,可能是脑梗死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青绍华  顾成武  何会 《当代医学》2009,15(25):53-54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2007年60岁以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为43.8%,常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腔隙性脑梗塞、癫痫、上消化道出血、椎动脉型TIA。结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3.
刘发兰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89-19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5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100%,1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心率减慢,8例患者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均在1周内症状消失,3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头痛,1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于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表现,常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痴呆等患者经颅MRI检查时被检出。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MBs的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CMBs的存在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率及恶化风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CMB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可能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进一步总结CMB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更深入地研究CMBs提供思路,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进而指导CMBs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防治。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塞的高危因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胼胝体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塞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潜在机制参与胼胝体梗塞的形式。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缺乏典型胼胝体离断综合征表现。胼胝体梗塞部位以体部和压部为主,合并出现的其他部位脑梗塞也集中在后循环供血区。结论:胼胝体梗塞因其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为胼胝体梗塞不容忽视的重要高危因素,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潜在机制参与本病的发生,头颅MRI对胼胝体梗塞及累及部位的定位诊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应用磁化转移成像技术(M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组织早期是否存在隐匿性改变。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27例临床确诊为NMO患者,采用3.0T磁共振技术进行头部MTI检查,并对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自愿者进行相同序列的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全脑分析,分别将急性期与稳定期NMO患者全脑灰白质MTR值与相对应的健康对照组MTR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两组是否有差异。结果全脑MTR值比较发现:急性期NMO患者右侧颞叶内侧、右侧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右侧胼胝体部位MT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升高,NMO组MTR值分别为(29.87±1.536)、(35.19±1.237)、(34.52±1.071)、(37.85±1.312),健康对照组MTR值分别为(28.12±2.097)、(34.47±2.198)、(32.54±1.363)、(35.68±2.1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NMO患者左侧枕叶部位MT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升高, NMO组MTR值为(33.63±1.450),健康对照组MTR值为(31.96±2.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O患者大脑灰白质可能存在隐匿性损伤,急性期与稳定期NMO患者大脑组织隐匿性改变可能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7.
王彬茹  柯维  王立珍  冯婷婷  刘玲  马英 《重庆医学》2021,50(16):2875-2877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多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1 ] ,常需抗栓治疗预防再卒中.乙二胺四乙酸(ED T 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EDTA-PTCP)是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盐诱导血小板自身抗体识别血小板抗原而引起的血小板体外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的现象.ED-TA-PTCP临床发生率为0 .07% ~0 .21%,住院患者的发生率稍高,为0 .1% ~2 .0%[2 ].脑梗死合并ED-TA-PTCP临床非常罕见,容易因血小板计数偏低而延误抗栓治疗,现报道1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合并EDTA-PTCP病例,复习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并简述EDTA-PTCP的发生机制,以提高神经科医生对脑梗死伴EDTA-PTCP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延误基础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常规对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CNSI)诊断鉴别价值。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112例CNSI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脑膜炎类型患者的脑脊液指标;比较脑脊液指标及MRI对CNSI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CNSI的诊断价值及对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价值。结果研究组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乳酸(L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LDH、CK、LA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NES水平低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0.05);联合检测诊断CNSI及鉴别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AUC大于单独检测,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K、LA,特异度高于NES(P<0.05)。结论MRI及脑脊液指标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诊断价值,且对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具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9.
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回顾分析我院7例临床诊断PS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 7例患者均缓慢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姿势不稳、易跌倒及垂直性核上性眼肌〖JP2〗麻痹,部分患者有假性球麻痹及轻度认知障碍等表现。头颅MRI表现为以中脑萎缩为主,所有患者中脑宽度<902 mm,〖JP〗中脑脑桥比值≤053,部分患者可见蜂鸟征及鼠耳征。 PSP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具有特征性,头颅MRI中脑脑桥比值有助于PSP诊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首发AIS患者223例,根据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服药依从性差组(评分6分)107例和服药依从性好组116例(评分≥6分),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1年后脑卒中复发和预后。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服药依从性好患者比例为50.02%(116/223)。服药依从性好组相比服药依从性差组医保报销、月收入≥1 500元、城市户口、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患者比例高,农民、文化程度较低、1年后脑卒中复发和改良Rankin量表3分患者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医保报销(OR=0.289,95%CI 1.326~9.002;P=0.011)、服用降压药(OR=2.451,95%CI 1.064~5.646;P=0.035)和降糖药(OR=9.515,95%CI 1.949~46.452;P=0.005)是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而农民(OR=0.320,95%CI 0.146~0.702;P=0.004)、月收入1 500元(OR=0.471,95%CI 0.238~0.932;P=0.03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0.376,95%CI 0.168~0.844;P=0.018)是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论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1年后脑卒中复发率低,预后更好,应积极管理无医保报销、月收入1 500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未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