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17篇
综合类   244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48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应用直出1470nm半导体激光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应用直出1470nm半导体激光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3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收集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膀胱穿孔等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22.5±7.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5±2.5)mL.平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1)d,平均留置尿管时间(3.5±1.5)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2)d.术后随访12 ~ 1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16.70%.结论 应用直出1470nm半导体激光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MIBC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 ELL基因在人类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5例前列腺癌组织、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提取总 RNA,应用 qRT-PCR检测 ELL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前列腺癌分级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 ELL mRNA 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与正常前列腺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升高,ELL 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ELL 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级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3D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的经验,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例3D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肾脏热缺血时间、肾动脉长度、肾静脉长度、输尿管长度、切口长度、手术并发症。观察供、受者术后肾功能的情况等。结果 19例活体供肾切取术均在3D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术中改为常规腹腔镜和中转开放者。3D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手术时间80.5~125.2(平均102.3)min;术中出血量40.6~90.4(60.8)ml;肾脏热缺血时间100~230(161)s。供肾动脉长度2.6~3.2(2.9)cm;供肾静脉长度2.2~3.0(2.6)cm;供肾输尿管长度8~13(10)cm;切口长度约5~6 cm,伤口愈合良好;供者术后24 h尿量2 000~2 500 ml;术后3 d查血清肌酐轻度增高1例,术后7 d和1个月复查血清肌酐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时间5~7(6)d。移植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结论 3D腹腔镜手术系统可有效提高术中操作的精准性,3D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4.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是前列腺癌的晚期阶段,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男性的健康。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药研发,mCRPC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对近年来mCRPC相关的药物治疗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45.
自1998年Muto等报道椎间盘注射O2-O3混合气体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以来,该方法很快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针灸科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内、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统计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104例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30 d内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7 min,平均出血量478 mL,接受输血者16例(15.4%),平均输血量41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9 d。尿流改道方式上,Bricker回肠膀胱术68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36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7.1%(49例),包括肠梗阻、尿路感染、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并发症为肠梗阻,尿路感染等,术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H19在小鼠体外GC-1细胞的表达,以及其通过调控微小RNA(miRNA)-203a/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轴对GC-1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GC-1细胞体外缺氧复氧模型,qRT-PCR检测GC-1细胞不同复氧损伤时间点lncRNA H19的表达变化;MTT法、流式细胞术测定沉默lncRNA H19对G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沉默lncRNA H19对GC-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测定沉默lncRNA H19后GC-1细胞miR-203a和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复氧损伤时间的增加,GC-1细胞lncRNA H19表达明显增加,在缺氧3 h/复氧12 h达到峰值,与此同时miR-203a表达明显降低。此外,沉默lncRNA H19增强了GC-1细胞的增殖能力并降低了其凋亡水平,增加了miR-203a表达水平并降低了PTEN表达水平,结果显著。结论:LncRNA H19在体外GC-1细胞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miR-203a/PTEN信号途径改变GC-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tone surgery,RIRS)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RIRS的6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4例,女216例。年龄(46.2±12.8)岁。结石最大径(1.4±0.7)cm。肾下盏结石126例,非肾下盏结石514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96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肾结石118例,单侧肾结石236例,双肾结石90例。104例术前留置双J管。马蹄肾8例,孤立肾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盆腔异位肾合并旋转不良4例,先天性输尿管畸形6例,海绵肾2例。术前血红蛋白(133.2±5.6)g/L,血清肌酐(84.4±12.2)μmol/L。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软镜顺利进入肾盂后首先观察肾盂及各肾盏并寻及结石。使用200μm光纤碎石,钬激光功率为12~45 W(0.5~1.5 J/10~30 Hz),根据实际情况辅助取石网篮套取结石。术中检查各肾盂、肾盏,确保结石已完全粉末化(结石最大径<0.3 cm),留置双J管和尿管。手术均由同等资历的术者完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6±14.6)min。术后第1天复查血清肌酐(76.0±10.6)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6,P<0.05);血红蛋白(126.4±9.6)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0.064)。术后住院时间(4.8±1.5)d。术后3例(0.9%)发生严重并发症,分别为2例脓毒血症,1例包膜下血肿。术后3个月596例获得随访,其中552例达到结石清除标准,结石清除率(stone-free rate,SFR)为92.6%;余44例未达到结石清除标准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再次输尿管软镜手术或拔除双J管后观察。结石大小(χ^2=29.569,P<0.05)和位置(χ^2=44.949,P<0.05)是SFR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不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639),结石位置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RIRS对于上尿路中小结石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对于大结石及肾下盏结石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肾下盏结石是影响RIR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9.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行手术根治性切除,晚期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随着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晚期RCC的免疫治疗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晚期RCC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0.
王敏  刘修恒  陈辉  郭佳  翁小东 《职业与健康》2014,(21):3079-3084
目的比较硝苯地平与坦索罗新两种药物在药物排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和Embase等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硝苯地平与坦索罗新治疗下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1月16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3 7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性方面:5个研究均比较了排石率,坦索罗新组排石率高于硝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为0.77,95%CI为0.75-0.80,P=0.02)。4个研究比较了排石时间(d),其中1个研究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另外3个研究均显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坦索罗新组排石时间较硝苯地平组短。5个研究均比较了镇痛效果,其中1个研究显示两者双氯芬酸使用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4个研究均显示两者治疗双氯芬酸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为1.61,95%CI为0.59-4.38,P=0.35;RR为0.43,95%CI为0.06-2.89,P=0.38)。结论硝苯地平跟坦索罗新相比,坦索罗新组排石率高于硝苯地平组,而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此外,坦索罗新组在缩短排石时间和减少镇痛剂使用量方面优于硝苯地平组。下段输尿管结石的药物治疗首选坦索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