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13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目的 评价综合射血等容期(TEI)指数在鉴别二尖瓣血流波形假性正常化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病例包括接受左心导管检查且二类瓣血流E/A≥1.0的连续43例患者,通过左室流入及流出道血流频谱测算TEI指数。结果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2.4kPa的假必正常组TEI指数明显高于LVEDP小于2.4kPa的正常组,TEI指数≥0.5诊断假性正常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1%和95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装置的结构特征,以探讨此两种情况下二尖瓣反流的不同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连续收治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3例(下壁梗死组)、前壁心肌梗死61例(前壁梗死组)和超声心动图无异常的受试者22例(正常对照组)。在系统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础上,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方法测量左心室容量、二尖瓣瓣环面积和二尖瓣反流分数。分别在心尖四腔和二腔心切面测量前外侧乳头肌和后内侧乳头肌至对侧二尖瓣环的牵引距离。结果下壁梗死组中12例(36%)患者有反流分数超过20%的二尖瓣反流,前壁梗死组为7例(11%);在并发二尖瓣反流的下壁梗死组中,后内侧乳头肌牵引距离显著长于前外侧乳头肌的牵引距离〔(42.6±4.9)mm vs.(36.1±1.7)mm,P〈0.01〕;而在前壁梗死组中,两侧乳头肌牵引距离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41.0±2.4)mm、(41.4±1.8)mm vs.(33.5±2.2)mm、(33.4±2.1)mm,P〈0.01)〕,但两侧乳头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后内侧乳头肌牵引距离和两乳头肌牵引距离之和分别是下壁心肌梗死和前壁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反流时,二尖瓣结构表现为以后内侧乳头肌为主的非对称性移位;前壁心肌梗死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则与二尖瓣结构中两乳头肌对称性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张密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178-17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及要点。方法通过降压药物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结果 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经临床常规治疗,同时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控制高血压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预防保健、心理护理为重点,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1984年Lababidi首先报道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不足100例PBAV报道。根据国内有限经验,PBAV例数不多主要是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包括猝死(5%)、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诊瓣膜置换术(1%)、左室穿孔(2%)、脑血管事件(1%)、栓塞(1%)、急诊临时起搏(5%)、需要复律的室性心律失常(3%)等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高,此外再狭窄发生率也高达10%。  相似文献   
105.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R-R时相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在不同心率、不同冠状动脉分支最佳重建R—R时相特点。材料和方法:根据心率将89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心率〈60次/min;B组,心率60—69次/min;C组,心率70—79次/min;D组,心率≥80次/min。行16层螺旋CT,0.4s/周扫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10%一90%R—R时相的横断面图像,再进行冠状动脉容积重建,分析不同心率、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各支图像质量。结果:不同的心率冠状动脉各支最佳重建时相不同。A、B组最佳重建窗较宽,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大多能在70%和80%R—R时相获得最佳显像;C组LCX最佳重建时相在50%或80%。RCA最佳重建时相在40%-50%,LAD在80%;D组最佳重建窗较窄,RCA、LCX最佳重建时相均在50%,LAD在40%-90%R—R时相得分差异不明显。结论:以0.钆伺的16层螺旋CT冠脉显像,根据心率不同选择重建时相。有助于获得较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6.
赖诺普利(Lisinopril)是新一代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半衰期及降压作用持续时间较卡托普利长,每日服用1次即可.国外已应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治疗[1,2].我们于1998年3~11月应用赖诺普利对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并与卡托普利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本文43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接受了多巴酚丁胺联合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EST)。依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Ⅰ,19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Ⅱ,24例)。静息状态下,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室间隔角(MSA)与射血分数(EF)呈负相关。两组间EF显著不同(P<0.05),但是MSA无明显差异。DEST中Zerbeit分析见两组间MSA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变化趋势不同。同时观察到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VMA)在两组间亦明显不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在组Ⅰ为31.58%组Ⅱ为66.67%(P<0.01)。提示在DEST中MSA可以反映左心室功能变化,并且可以间接地推测心肌缺血的情况。正常EF值,MSA不宽且DEST中逐步变小是单支血管病变的表现,而EF值偏低、MSA稍宽且于DEST中无变化是多支血管病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吲哒帕胺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对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轻度高血压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吲哒帕胺(2.5mg,q.d),另一组服氢氯噻嗪组(25mg,q.d),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血压及肱动脉FMD的变化。结果吲哒帕胺与氢氯噻嗪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吲哒帕胺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明显提高(6.1%±0.8%比7.8%±0.8%,P<0.01);而氢氯噻嗪治疗前后患者肱动脉ED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管EDD的损伤是可逆的,吲哒帕胺平稳降压,且可以明显改善损伤的血管EDD。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在介入诊疗时,利用左室压力曲线描记和左室造影的方法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冠心病患者共225例,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分别于PCI前后连续记录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曲线并取右前斜位30°行左室造影,测量并计算左室压力曲线和左室造影所体现的各项心室功能的指标,包括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压、室腔硬度常数、等容舒张期压力下降时间常数,并绘制心室压力-容积环。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心室压力-容积环位于坐标轴左下方,随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加重,典型压力-容积环向右上方移位。PCI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作为常规检查的左室压力曲线描记和左室造影的方法,可以较敏感、客观、全面、有效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它能定量直观地在术中反映多项心室功能指标,可用于评价PCI对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循环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无血清培养,设两孔,一孔直接培养,一孔加入氟伐他汀(360μg/L)干预48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均高于正常对照非干预组(351±141μg/L比121±10μg/L,P<0.01;41.4±13.6ng/L比25.5±5.4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氟伐他汀组较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下降(226±89μg/L比351±141μg/L,P<0.01;31.4±11.2ng/L比41.4±13.6ng/L,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增加,氟伐他汀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