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男,20岁,农民。因左眼渐近性视力下降3个月于2002年6月19日来本科就诊,住院号:255561。自述无疼痛及其他眼部不适。否认猫、狗接触史。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02,均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5mmHg。右眼前后节检查无异常。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房水闪辉(-),Marcus Gunn瞳孔征(+),玻璃体混浊(+)。眼底:视盘苍白,视网膜血管纤细,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伴有色素群集,散在、局灶性的白色视网膜深层混浊,白色混浊深浅各异,范围从后极部延伸至中轴部,距黄斑颞侧约2PD见视网膜下有一条呈C形虫体,面对面视野检测和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42.
于刚  孙丽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150-150,153
目的探讨上肢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撕脱皮肤的走行方向、大小、部位、损伤程度以及软组织床情况,不断蒂根据蒂部供血范围采用皮下血管网层皮片以及全厚皮、中厚皮网状皮片回植16例;皮肤原位缝合1例;反植皮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5例,同时处理合并伤。结果治愈13例,好转9例,1例因发生骨髓炎而迁延未愈。结论上肢皮肤撕脱伤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3.
并指是双上肢先天性畸形中最多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约为0-33%~0-5%(Buck-Gramcko,1998),并指畸形又以中、环指畸形最为多见,而食、中指并成一指具有双掌指关节,实属罕见。患者女,16岁。自出生后即发现右手缺一指,邻近拇指的手指稍粗,近节尤为明显,长度与健侧食指等长,其余各指均正常。随年龄增长,右手日常生活功能无明显影响。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智力正常。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四肢关节(除右手并指掌指关节)活动均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骨科检查:右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44.
患者王某,男,58岁,工人。患者近2年来感吞咽不适,伴胸骨后阵发性疼痛,无明显进行性加重,无呕吐及腹痛,食欲正常。1年前在其他医院做食管镜检查2次,均诊为“食管炎”,曾服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颈、心肺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无包块。辅检: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血沉、血脂、血糖、肝功、血生化、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钡透提示:食管癌。余肠段未见异常。食管镜检查:进镜42cm见贲门舒缩不匀,粘膜焰红色,食管下段38~36cm处粘膜环形糜烂,覆白苔,呈颗粒样增生。提示:食管溃疡。涂片镜检未见癌细胞。于入院第20天行开胸探查术。术中发现食管下端位于肺下静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氯沙坦与波依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50 mg/d,波依定10 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每天2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血肌酐(Cr)、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t=17.26、11.29,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2,P>0.05);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9.81、6.47,P<0.01、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6,P<0.01);治疗组治疗后Cr、BUN明显降低(t=2.69、2.41,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0.17、1.6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7、2.05,P<0.01)。结论氯沙坦与波依定在降压的同时对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6.
王洪燕 《现代医学》2014,(8):909-91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对湿疹的疗效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各48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咪唑斯汀组口服咪唑斯汀10 mg·次-1,1次·d-1;西替利嗪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1,1次·d-1。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5、TNF-α、IFN-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L-4、IL-5、IFN-γ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5、IFN-γ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血清IL-4、IL-5水平明显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湿疹的治疗应优先选择那些对Th1/Th2失衡改善作用明显的药物。  相似文献   
47.
患者,78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5年,于2005年3月25日收住普外科。5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左侧阴囊内有一核桃大小包块,无法自行消退,无发热、腹痛、便血及血尿,肿物进行性增大。患者未行任何治疗。体检:左侧阴囊约30 cm×16 cm×15 cm,上界超过腹股沟韧带,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未触及左侧睾丸。右侧睾丸正常,阴茎被包块推挤移位至右侧阴囊皮下。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生化全套检查均正常。B超提示左腹股沟区及左侧阴囊内有巨大混合性包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实时观察无肠管蠕动现象,未见液性暗区。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在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5 6例CRF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 ,分为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6例 ,治疗组给予氯沙坦 5. 0mg d ,阿魏酸钠 0 .3g d加 5 %GS 2 5 0ml静脉滴注 ,1次 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2 0mg ,2次 天 ,4周为 1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 4小时尿蛋白、Scr、BUN的值。结果 ①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 ;② 2 4小时尿蛋白治疗组显著降低 (P <0 . 0 1) ,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 ;③治疗组Scr、BUN明显降低 (P <0 . 0 5 ) ,对照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④所有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沙坦与阿魏酸钠通过不同机制对CRF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对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Ras相关区域家族1A (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 isoform A,RASSF1A)及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si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及与前列腺癌(PCa)之间的关系,探索PCa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60例PCa和40例前列腺增生(BPH)病例的组织标本及其相关的临床指标。应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PCa组织及BPH组织中RASSF1A、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情况。结果PCa组RASSF1A、APC基因CG位点甲基化率高于BPH组(60.8% vs 14%,48.84% vs 1.19%,P<0.05);基因甲基化率与PSA、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和PCa危险分期关系密切(P<0.01);RASSF1A及APC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用于判断PCa及BP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95.74%和82.9%。结论RASSF1A、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PCa发生及发展有关,其甲基化率的变化与PCa的危险分期关系密切。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甲基化状态,有望成为诊断早期PCa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