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39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423篇
预防医学   1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1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估乳腺癌手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术前采取辅助化疗方式治疗的8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60)和无效组(n= 28),对比两组化疗前后的原发病灶大小、病灶内血流分级特征、超声声像特征差异。结果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均低于无效组(P < 0.05),两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较化疗前均降低(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形态、边界、强回声带、后方回声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规则形态、边界清晰、后方回声无异常的占比均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肿瘤病灶血流分级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血流分级达到(0级+Ⅰ级)占比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从病灶大小、血流分级、声像特征变化3个方面评估乳腺癌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并探讨营养针对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于2018年4月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营养针对护理,选取干预前38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和干预后38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开展试验研究,测评营养针对护理干预前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营养针对护理干预后营养不良患者占比为18.42%,低于护理干预前(营养不良患者占比为44.74%),对比显示P<0.05,即差异显著.结论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包含患者食欲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等,营养针对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挂刺大陵、内关、神门、公孙、三阴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所需研究对象(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按1 ∶ 1的分配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口服)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挂针治疗,穴位:大陵、神门、内关、公孙、三阴交),在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分别比较2组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等指标变化.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PSQI评分亦较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WBC、RBC、HGB水平皆有上升趋势,但升高不明显;对照组WBC、RBC、HGB水平基本无改善,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挂针干预能够明显降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并且对血WBC、RBC、HGB有一定的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技术分析新风胶囊(XFC)联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WWT)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证患者感受(SPP)及免疫炎症和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风湿科住院RA寒湿证患者120例,填写患者感受量表:RA患者症状积分、RA寒湿证证候积分、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DAS28)、视觉模拟量表(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SF-36).使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观察XFC+WWT对SPP及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常模组相比,120例RA寒湿组患者SPP的SAS、SDS、VAS、DAS28、脾虚湿盛证积分和寒湿证积分升高(P<0.05),SF-36量表中的健康状况(GH)、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精力(VT)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寒湿证积分与血小板(PLT)、D-二聚体(D-D)呈正相关,脾虚湿盛证积分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A症状积分与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SAS与补体C4呈正相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呈负相关,SDS与ESR呈正相关,VAS与补体C4呈负相关,RP与D-D呈正相关,GH与RF呈负相关,PF与CCP-AB呈正相关,SF-36量表中的躯体疼痛(BP)与补体C3呈负相关,MH与免疫球蛋白G(IgG)呈负相关,SF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PF与PLT正相关(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RA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后寒湿证积分、脾虚湿盛证积分、SAS、SDS、VAS、ESR、CRP、补体C3、补体C4、PLT、纤维蛋白原(FBG)和D-D显著降低(P<0.05),RP、PF、SF、BP、RE、MH和凝血酶时间(TT)显著升高(P<0.05).③关联规则结果显示,XFC+WWT与SPP、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善的支持度均大于45%,置信度均大于60%,提升度均大于1,有强关联性.结论:RA寒湿痹阻证患者SPP存在异常,且与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具有相关性,XFC联合WWT能改善RA寒湿证患者的免疫炎症及纤溶凝血指标指标,显著改善RA寒湿痹阻患者的SPP,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PCI术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和预后良好组1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影响PCI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BNP、hs-CRP、CK-M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hs-CRP、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27,P 0.05; r=0.541,P 0.05),CK-MB与hs-CRP呈正相关(r=0.511,P 0.05)。血清BNP、hs-CRP、CK-MB及3者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0.763、0.921、0.949,特异性分别为87.9%、82.3%、94.4%、93.5%,敏感度分别为74.1%、63.8%、81.0%、87.9%。BNP、CK-MB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BNP、hs-CRP、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针刺选穴基础上取颈部夹脊穴(C3-C6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4穴)和温针灸养老穴。结果:两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均降低(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0%)>对照组(63.3%),(Z=-2.815,P=0.005<0.01)。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且夹脊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Learning,CBL)和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2月选择”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中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将安徽医科大学 90名医学研究生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 30人,案例学习教学法结合问题学习教学法教学; CBL组 30人,单独案例学习教学法教学; PBL组 30人,单独问题学习教学法教学。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使用统一的试卷进行理论考核,通过现场回答问题及操作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正确率> 90%为优秀、 80%~ 90%为合格、<80%为不合格。结果实验组研究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均优于 CBL组( χ2=11.57,P=0.002)及 PBL组( χ2=14.32,P=0.001),实验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均优于 CBL组( χ2=13.63,P=0.001)及 PBL组( χ2=16.54,P=0.000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BL组及 PBL组理论考核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案例学习方法与问题学习方法相结合,以生动的案例为基础,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突出重点和难点,培养思维和能力,两者综合运用,可以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8.
罗琪  陈泳伍 《安徽医药》2020,24(10):2116-2120
目的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肝炎毒性反应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上合理应用纳武利尤单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 PubMed以及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 2015年 3月至 2019年 8月关于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肝炎的文献,提取数据并整理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病人共 15例,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2例;年龄范围为 14~80岁,其中 31~60岁年龄段较多(10例, 66.7%);原发疾病为恶性黑色素瘤 7例,非小细胞肺癌 4例,肝癌 2例,胃腺癌 1例,霍奇金淋巴瘤 1例;单用纳武利尤单抗者 8例,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单抗者 7例; ADR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后 1周,最长为用药后 40周,多发生在用药后的 90d内(8例, 53.3%); 15例 ADRs报道中,以肝酶升高为主(11例, 73.3%),其中肝酶升高伴胆红素升高 5例。经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 4例好转, 7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肝炎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及时处理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针药同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加用(针刺法+舒血宁)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针药同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平乐正骨1号方熏洗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术后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术后基础治疗及指导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平乐正骨1号方熏洗。疗程均为4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熏洗2个疗程后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乐正骨1号方熏洗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