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1144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991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3篇
  4篇
中国医学   103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511篇
  2013年   21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年来,在众多威胁人类生命,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中,心肾综合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当心肾损害共存时,预后十分险恶,是发生心血管事件、肾脏衰竭及死亡的高风险组合,因此,加强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心肾综合征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2.
正健康成年人的24小时动态血压表现逐渐有序升降,昼高夜低,呈"两峰一谷"现象。血压晨峰现象~([1])(MBPS)是指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早晨时在特定时刻内急速上升的现象,最高时血压值可达80mmHg。近期研究多遵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把晨起后2h内匀称收缩压值减去夜寐中收缩压最低值(最低值含在1h内匀称值)的差值,不低于  相似文献   
3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2):115-118
目的:探讨枳壳健胃颗粒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枳壳健胃颗粒低剂量组(2.7 g/kg)、枳壳健胃颗粒中剂量组(5.4 g/kg)、枳壳健胃颗粒高剂量组(10.8 g/kg)和雷尼替丁组(0.027 g/kg)。给予相对应剂量的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5d。末次灌胃给药后1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75%乙醇诱发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计算大鼠胃粘膜溃疡指数,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病理学切片显示枳壳健胃颗粒能明显改善大鼠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炎性浸润程度,枳壳健胃颗粒(5.4 g/kg)剂量组、枳壳健胃颗粒(10.8 g/kg)剂量组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溃疡指数和血清中MDA的含量,提高大鼠血清中SOD、NO和PGE2的含量。结论:枳壳健胃颗粒对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肖红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2):2098-2101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引起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出现周围神经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甲钴胺0.5g,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1/日。14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每组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统计治疗的有效率,并与病程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测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5.
郑妍  王建民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2):2005-2009
<正>肛瘘是肛肠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尤其是复杂性肛瘘,常是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不彻底后脓腔在渐渐缩小过程中造成的窦道[1]。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能准确定位瘘管内口、对瘘管走向和有无分支,对瘘管或个别死腔处理不彻底等[1]原因使术中  相似文献   
36.
37.
近年来,冠脉介入治疗发展迅猛,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取得了跨越式的突破,但亦不断有循证医学研究发现介入治疗的实际获益并未达到理想水平,且带来新的临床困惑。中药药效具有多组分多靶点,不仅改善AMI患者临床症状,且着力于介入治疗AMI所遇到的瓶颈,减少相关并发症。然而综合医院医师多数缺少中医药理论基础,针对这一客观因素,本文着力探索与挖掘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后介入时代AMI中所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依据,以获取综合医院医师对中药干预AMI的认可,为综合医院合理使用中药制剂干预AMI患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8.
39.
患者男,46岁,1996年12月行“右侧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2014年3月28日开始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疼痛,程度剧烈,渐转移至脐周痛,10min发作1次,3月30日脐周痛再发,4月1日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予胃肠减压,禁食水,输液治疗8d,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半流质饮食,4月12日脐周痛再发,再次入院治疗,近4d无腹痛腹胀,有少量大便排出,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4月19日门诊腹部CT示:(1)回肠远端及回盲部管内混杂团块影,邻近肠壁毛糙、脂肪间隙模糊:考虑食物残渣滞留并肠管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40.
<正>血液流变学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在生理、病理生理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改变在骨伤科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和治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中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而达到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目的。本文就近几年中药制剂在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