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8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5篇
临床医学   476篇
内科学   14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1367篇
综合类   576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8篇
  4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一例全腹器官簇移植初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2004年12月14日为一例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局部癌变的病人施行了全腹腔器官簇移植,术后已逾一月,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国内肝移植现状及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4年来,临床肝移植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主要表现在:移植数量每年大幅度增加,开展移植的单位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越来越多,移植近、远期疗效不断提高,新的术式不断开展,手术技术进一步求精,相关的基础研  相似文献   
993.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肝移植胆汁细胞学及免疫学等指标变化提供实验手段。方法 根据Kamada和孙君泓报道的术式加以多项技术改进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胆道外引流管采用的是硬膜外导管。结果 52次定型手术中成功44次,成功率为84.6%。44只手术成功大鼠中,下一步实验处死前死亡4只,其余40只均存活至下一步实验。结论 该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建立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4.
肝组织ICAM-1及LFA-1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L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分别对正常肝组织及移植后2,4,7d肝组织进行活检,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然后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以检测正常及移植肝组织中ICAM-1和LFA-1的表达水平。结果 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大鼠肝组织ICAM-1和LFA-1分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及正常对照组,且其升高与移植术后的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移植肝组织中ICAM-1和LFA-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腹部大器官移植的免疫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器官移植自古以来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人类真正将异体器官移植用于治疗疾病源于20世纪50年代。然而,由于当时缺乏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后很快出现排异反应导致移植失败。1963年,享有“当代器官移植之父”美誉的美国starzl教授成功地实施了人类第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并将“硫唑嘌呤 类固醇”用于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996.
1963年3月,肝脏移植的先驱者Starzl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移植,迄今已40年。多年来人类在这一布满荆棘而又充满希望的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肝脏移植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新型器官保存液的研制成功,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及使用,以及肝脏移植手术技术的进步,术前和术后处理的完善,使肝脏移植进入了临床广泛应用的新时期。良好的移植效果及长期存活人群的大批涌现,使肝移植这一20世纪重大医学成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肝脏移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7.
逆行灌注法对供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供肾摘取时的灌注方法。方法 实验1:将30只兔肾以常规手术方法摘取后,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为逆行灌注组,即灌注时从肾静脉灌入灌注液,从肾动脉流出的方法灌洗肾脏。第2组为传统灌注组,即从肾动脉灌入灌注液,从肾静脉流出的方法灌注肾脏。供肾摘取方法、摘取时灌注压力、供肾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温度以及两组供肾取材的时间、标本处理方法两组均相同。对两组供肾0、12、24小时后的病理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比较。实验2:另取6只羊肾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只。以相同的方法灌洗后,A组以逆行灌注法造影(从静脉到动脉),B组以动脉灌注方法造影(从动脉到静脉)。血管造影时,造影剂及其温度相同,灌注压力也均为100cmH2O。观察两组肾脏充盈时间、灌注质量及血管影像学差异。结果 实验l:兔肾摘取后立即取材观察,1组和2组的兔肾组织结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基本保持正常。保存到24小时,两组兔肾在光镜下可见仍基本保持正常结构。电镜下1组和2组所见也无差别,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嵴基本正常,核膜清晰可见,染色质分布尚均匀,未见内质网明显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窗孔增大,基膜完整,足细胞足突排列整齐,紧靠基膜。实验2:血管造影可见,逆行灌注组肾脏充分充盈所需时间分别为5秒、6秒、7秒。而B组肾脏充分充盈所需时间分别为8秒、12秒、12秒。A组灌注质量明显优于B组。结论 在供肾摘取过程中逆行灌注方法和传统灌注方法一样,能够灌洗供肾,减少供肾缺血性损伤,在组织及形态结构上保护供肾,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供肾灌注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移植肝热缺血损伤后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性的安全时限。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0、15、30、45、60min5组,观察肝移植后的恢复性变化。结果: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三磷酸腺苷酸(Mg^2 ,ATPase)活性逐渐降低,糖原减少,热缺血30min以前各组酶活性变化轻微,而45、60min组均出现明显的酶活性降低和高碘酸-无色品红(PAS)反应减低,15、30min组,在复流后24h糖原颗粒逐渐增多,呈明显的恢复,酶活性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45、60min组,复流后24hPAS反应和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趋势,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在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移植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术后其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99.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脓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自1993年1月至2003年6月,本中心共行OLT274例,术后并发肝脓肿6例(2.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腹痛、身目黄染、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或CT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脓肿抽吸引流、清除胆泥.抗炎和支持治疗。结果6例中2例治愈,3例放弃再次肝移植术,2例死于严重全身感染,治愈率为33.3%。结论OLT后肝脓肿病因较复杂,可能与肝动脉血栓或狭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胆管炎症和介入治疗等有关。OLT后肝脓肿的预后较差.应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微创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微创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种医学理念 ,微创技术在外科诊治中的应用是现代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结果 ,也是重视病人生活质量与功能康复的需要[1] 。所有微创技术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创伤小、失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疤痕小、住院时间短等。现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手术都已成功地或探索性地施行微创操作技术 ,其中腹腔镜外科的迅速发展就是微创技术应用于腹部常规手术的典型代表。腹腔镜手术自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我国获得广泛开展 ,许多医疗中心的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处理恶性肿瘤以及涉及到重要脏器切除与重建的具有复杂操作的腹腔镜手术至今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