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0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13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7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76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38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29篇
中国医学   324篇
肿瘤学   7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对糖代谢的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已较明确,并正在走向深入。糖代谢是机体自稳机能(homoostasis)的一个重要方面,Besedovsky等(1977)以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物质基础为依据,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ctocrine-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学说,这个学说的实质是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具有共  相似文献   
92.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NIM )网络学说为指导 ,通过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特别是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综述分析 ,提出糖尿病的发病系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通过NIM网络中胰岛素及其反调激素以及HPA轴、胸腺等环节的失平衡而引起 ,并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是中医学、现代医学在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上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93.
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不同于M受体的药理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与M受体药理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方法,观察抗M_3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和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结果 毛果芸香碱能够剂量依赖性拮抗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其拮抗性质为非竞争性拮抗;抗M_3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不影响乙酰胆碱诱发的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但能拮抗乙酰胆碱诱发的离休肠肌收缩作用。结论 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的药理学特征不同于经典M受体。  相似文献   
94.
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对缺氧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 ,观察二氮嗪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 (RCR)、膜流动性、磷脂酶A2 和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后 ,与对照组比较线粒体RCR降低了 2 0 8% (P <0 0 1) ,膜流动性降低了 9 1% (P <0 0 5 ) ,磷脂酶A2 活性增加了14 4 5 % (P <0 0 1) ,磷脂含量下降了 37 5 % (P <0 0 5 ) ,二氮嗪预防性给药后可改善RCR、膜流动性和磷脂含量。结论 二氮嗪可保护心肌缺氧损伤后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相似文献   
95.
新型阿片功能调节剂胍丁胺的药理学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胍丁胺 (agmatine)是左旋精氨酸在左旋精氨酸脱羧酶 (L ADC)催化下脱羧基的产物 ,能被胍丁胺酶和二胺氧化酶分解代谢 ,现被认为是一种神经递质和 /或神经调质[1] 。 1996年Kolesnikov等[2 ] 首次报道胍丁胺能增强阿片镇痛、对抗阿片耐受。在此基础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 ,我们实验室对胍丁胺调节阿片功能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率先报道了胍丁胺具有弱镇痛作用、对阿片耐受具有治疗作用 ,预防和治疗阿片躯体依赖 ,其作用机制与影响阿片受体功能无关 ,与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 ,抑制长期阿片处理引起…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左旋精氨酸及左旋精氨酸脱羧酶(L-ADC)对吗啡镇痛及其所致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家兔制备L-ADC多克隆抗体;以小鼠热辐射甩尾法和小鼠55℃热板测痛模型分析此抗体及左旋精氨酸对吗啡镇痛和耐受的影响。结果:在热辐射甩尾和热板测痛模型中,0.5-50mg·kg~(-1)的左旋精氨酸(sc)不影响吗啡镇痛和耐受(P>0.05)。L-ADC抗血清(脑室注射,1:1000-1:10稀释)能对抗吗啡镇痛作用,在热辐射甩尾和热板测痛模型中,它能使吗啡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分别从94.3%和80.6%下降到57.7%和42.9%(P<0.01)。吗啡连续处理小鼠3d后形成耐受:在热辐射甩尾和热板测痛模型中,吗啡的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分别从90.3%和80.3%下降到47.2%和40.5%;L-ADC抗血清能进一步加重吗啡所致耐受,其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进一步下降至19.8%和27.7%(P<0.01)。结论:L-ADC可能参与调节了吗啡镇痛及耐受形成过程;而左旋精氨酸不影响吗啡镇痛和耐受。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建立HPLC测定方法研究R型盐酸戊乙奎醚光学异构体在小鼠体内的排泄。方法 :采用新建立的正相HPLC法 ,尿样经提取处理后 ,选用SpherisorbSiO2 色谱柱 ,以甲醇 二氯甲烷 氨水 (8 2 0 .1)为流动相 ,流速 0 .8ml·min-1,检测波长2 5 4nm ,进样量 2 0 μl。结果 :在 0 .5~ 10 0mg·L-1浓度范围内 ,R异构体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分别为 0 .9994与 0 .9997)。两R型异构体的平均回收率均大于 85 % ,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13%。小鼠肌注给药后不同时间内 ,R型异构体在尿中的比值 (R 1 R 2 )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4 8h内R型异构体在尿中的排泄量明显不同。结论 :本法简单方便 ,可用于R型异构体在小鼠体内立体选择性排泄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价盐酸埃他卡林(iptakalim hydrochloride,Ipt)对麻醉正常血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Ipt设置0.125,0.25,0.5mg·kg~(-1)三个剂量组,以吡那地尔(pinacidil,Pin)为阳性对照药,生理氯化钠溶液为阴性对照,观察麻醉正常血压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Ipt0.125,0.25,0.5mg·kg~(-1)静脉注射可轻度降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下降0.80,1.07和1.33kPa,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下降幅度基本相当。与Pin相比,Ipt降压起效较慢,但作用平稳。Ipt0.125和0.25mg·kg~(-1)静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心率、心脏收缩、舒张和泵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心脑血流量也无明显影响;对总外周阻力和心电图均无显著影响,但Ipt0.25和0.5mg·kg~(-1)对心脏泵血功能有轻微抑制作用。Pin加快心率且明显抑制心脏舒张功能。结论:Ipt对戊巴比妥钠麻醉正常血压狗有轻度的降低血压作用,对心脏泵血功能有轻微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建立那格列奈片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那格列奈片的稳定性。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ZY1104型YWG-C_(18)为(250mm×4.6mm,10μm);流动相:乙腈—[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6)]—甲醇(2:2:1);紫外检测波长258nm;流速1.0mL·min~(-1);内标法室温测定。结果:那格列奈在0.1~0.8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为(100.05±0.88)%。结论:该稳定性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排除分解产物的干扰。本片对湿、热及光均稳定,加速试验3个月其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0.
异丙酚对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海马神经元内Ca2 + 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 (△Ψm)的变化。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6~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作用程度均呈剂量相关 (r =0 89,P <0 0 5 ) ;2 4~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H2 O2 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12~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谷氨酸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3~ 4 8mg·L-1异丙酚对缺氧诱发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抑制作用(P <0 0 5 ) ;12、4 8mg·L-1异丙酚能减缓缺氧引起的△Ψm降低 (P <0 0 1)。 12、4 8mg·L-1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 17 1%和 2 1 1% ,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无清除作用。结论 异丙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部分与异丙酚抑制缺氧引起的 [Ca2 + ]i 异常升高、抑制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和清除羟基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