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55篇
基础医学   22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0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17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抗生素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致平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98-700
抗生素科学的进展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自1929年Fleming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半个世纪来,抗生素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推动了发酵等微生物工程发展,对于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进展亦有重要反馈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丸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丸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丸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丸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93.
新分子靶点的抗癌药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荣光 《中国肿瘤》2002,11(4):228-230
抗癌药物研究已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作用于分子靶点的新型药物发展,这些分子靶点包括蛋白激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DNA拓扑异构酶,泛素化途径调控因子,DNA引物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其活性在肿瘤组织中都有所变化。是研究抗癌药物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994.
茯苓素(poriatin)是我所生化室从中药茯苓(poria)中分离的一组小分子化合物,它具有多利生理活性作用。本文报告了茯苓素和几种抗癌药物合并使用,能增强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单独使用环磷酰胺(20mg/kg)抑制率为32%(p<0.05)合并茯苓素(5G.25mg/公斤)抑制率为69%(p<0.01)。对小鼠  相似文献   
995.
环丙氟哌酸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环丙氟哌酸的体外抗菌作用、体内保护作用、小鼠和大鼠一次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和安全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氟哌酸对革兰氏阴性菌的MIC范围为0.005~0.19μg/ml,抗菌活性强于氟哌酸、氟啶酸和吡哌酸;对革兰氏阳性菌的 MIC为0.045~1.50μg/ml,其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明显强于上述对照药。小鼠分别感染金葡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后的半数有效量明显优于氟哌酸、氟啶酸和吡哌酸。小鼠一次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口服LD_(50)为2991.52mg/kg; 静脉为223.88mg/kg;肌肉和皮下的LD_(50)分别为831.08mg/kg和1133.42mg/kg. 大鼠口服LD_(50)>5000mg/kg,静脉LD_(50)>200mg/kg;肌肉和皮下分别为>1000mg/kg和>1200mg/kg。狗口服50mg/kg日服三次为期2日和口服100mg/kg日服一次为期7日,未见毒性反应和功能改变,也未见病理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996.
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和 ertapenem已用于临床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目前 ,对 DHP- 1稳定、抗耐甲氧西林的金葡球菌 (MRSA)和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强、口服、长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是主要领域。正在开发的碳青霉烯主要有抗 MRSA活性较强的 DX-8739、S- 4 6 6 1、BO- 2 5 O2 A、ER- 35 786和 BMS- 181139;口服给药有 GV- 118819、CS- 834、DZ- 2 6 4 0、CL- 19112 1和 L - 0 84等。  相似文献   
997.
力达霉素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力达霉素(LDM)在体外、体内对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测定力达霉素和丝裂霉素C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及小鼠肝癌22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以小鼠移植性肝癌22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力达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力达霉素和丝裂霉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030±0.0006)nmol/L和(150±27)nmol/L。力达霉素对小鼠肝癌22细胞的IC50为0.025nmol/L。体内试验:力达霉素静脉给药1次及延迟静脉给药3次对小鼠移植性肝癌22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通过静脉给予1次力达霉素剂量为0.025、0.05和0.1mg/kg时对肝癌22细胞抑瘤率分别为62%、72%和85%。结论力达霉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增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动物试验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98.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塞红霉素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洁  郑忠辉  石和鹏  刘浚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1):1017-1019
目的:合成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BT-773(cethromycin,塞红霉素)关键中间体并进行工艺改进.方法:3-(3-喹啉)-2(E)-丙烯-1-醇叔丁基碳酸酯以3-溴喹啉为原料经3步合成侧链,然后从红霉素A肟开始,经酯化、烃基化、去保护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合成了ABT-773侧链和关键中间体,总收率达46%.结论:本工艺简单,成本低,收率高.  相似文献   
999.
枸杞多糖、牛膝多糖对H2O2诱导2BS细胞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BP)和牛膝多糖(ABP)对H2O2诱导2BS细胞衰老模型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情况,采用硫巴比妥酸(TBA)反应比色法测定细胞的丙二醛(MDA)水平,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的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利用试剂盒检测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经H2O2处理后细胞形态出现衰老样改变,LBP和ABP均能提高经100μmol·L-1H2O2处理的2BS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以及MDA水平,抑制细胞的MAO-B活性,增强SOD活力.结论:以亚致死量H2O2处理年轻2BS细胞可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LBP和ABP能够改善H2O2诱导的衰老模型细胞的某些表型,这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检测司氟沙星对CHL细胞染色体致畸变作用。方法:用体外方法检测司氟沙星在23.63~189.00μg·mL~(-1)浓度范围内,代谢活化组(含S_9mix)及非活化组(不含S_9mix)CHL 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结果:司氟沙星的代谢活化组(含S_9mix)及非活化组(不含S_9mix)的染色体畸变率均低干5%。结论:司氟沙星对CHL 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