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和个体化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50例,次全切除6例。经病理学证实良性脑膜瘤53例,不典型脑膜瘤3例。其中嗅沟脑膜瘤12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16例,蝶骨嵴外1/3脑膜瘤26例,幕上型天幕脑膜瘤2例,幕下型天幕脑膜瘤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4例。次全切除及不典型脑膜瘤者,术后均给予放射治疗。5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颅底脑膜瘤的位置、大小、质地和血供影响手术入路、疗效和患者预后。个性化的手术人路和显露、瘤内分块切除技术和恰当的显微镜辅助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静脉窦、脑干,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次全切除和不典型脑膜瘤术后辅以放疗,可防止肿瘤复发,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军  廖可立 《西部医学》2006,18(6):742-743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7例,2例因肿瘤与颅神经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而残留部分肿瘤,2例患者因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手术暴露困难而残留颅外部分肿瘤,颅外残留部分行伽玛刀治疗。1例A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术后6例症状改善,5例无变化或加重。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可通过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并获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EZ1/LZTS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50例原发性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EZ1/LZTS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FEZ1/LZTS1基因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喉癌组织(P〈0.01);在喉癌组织中FEZ1/LZTS1基因阳性表达率随其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和原发灶部位无关。结论:FEZ1/LZTS1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对LSCC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是LSCC发展中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4.
小脑幕脑膜瘤属颅底和脑深部肿瘤,常与重要的神经组织、颅神经、脑干和血管关系密切,且常侵犯静脉窦,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挑战.文献报道多见于省级大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地市级医院报道较少.近10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如高分辨率CT、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发展,对小脑幕脑膜瘤分型的熟习以及运用瘤内切瘤的微创技术,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已经变得更彻底和更安全,治疗结果大为改观[1-4].我院2003年6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小脑幕脑膜瘤7例,取得良好治疗结果,报道如下,并对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额颞脑挫裂伤伴/不伴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手术方式,以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严重额颞脑挫裂伤伴/不伴硬膜下血肿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结果:95 例严重额颞脑挫裂伤伴/不伴硬膜下血肿均按江基尧介绍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行一侧额颞顶开颅(以翼点为中心,咬除蝶骨嵴)清除破碎失活的脑组织,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其预后按GOS预后标准,95 例中存活69例(72.6%),康复良好43例(45.3%),中度残废14例(14.7%),重度残废8例(8.4%),植物生存4 例(4.2%),死亡26例(27.4%)。结论:严重额颞脑挫裂伤伴/不伴硬膜下血肿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暴露范围广,有利于探查出血来源和止血,咬除蝶骨嵴,前颅底,中颅底暴露充分,解除侧裂血管受压,有利于额颞叶受压脑组织向外还纳,及时解除脑疝和脑干受压,减压效果良好,能较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neuroschistosomiasis,NS)是血吸虫和\或其虫卵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e system,CNS)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颅内蛛网膜囊肿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翔玉 《安徽医学》2001,22(3):33-33
本文总结了本院1990年2月~1998年2月收治2l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神经外科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2007-09~2009-09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73例,其中数字化三维塑形修补32 例,传统手工塑形修补41例.比较分析两者在手术用时、钛钉用量、术后并发症、塑形工作量以及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等方面差异.结果 数字化三维塑形颅骨修补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塑形用时及钛钉用量,与传统手工塑形比较明显缩短和减少,患者对数字化三维塑形的满意度达到 100%,优于传统手工塑形组65%.结论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明显优于传统手工塑形颅骨修补,能最大程度恢复缺损外形,缩短麻醉及手术用时,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更广.  相似文献   
10.
双侧额颞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额颞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4月33例双侧额颞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双侧额颞脑挫裂伤导致脑中心疝的诊断和治疗。结果33例病人中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14例;根据GOS评价治疗效果:非手术组:好转2例,中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手术组:好转10例,中残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3例。结论要高度重视脑中心疝的临床特征,其间脑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