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9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通过已经建立的集合HIVRNART-PCR的方法,进行新疆艾滋病年发病率的估算。方法采用50:1、10:1、1:1三级集合HIVRNART-PCR方法及用于Pooling估计HIV年发病率的公式进行发病率估计。结果2009年、2010年、2011年新疆艾滋病检测人数分别为1047份、2857份、2191份,连续3年总发病率为4.025%、1.405%、1.218%,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吸毒人群连续3年检测人数分别为328份、1782份、1053份,发病率为9.447%、1.504%、1.267%,吸毒者配偶人群连续3年检测人数分别为719份、1075份、1138份,发病率为1.878%、1.241%、1.171%。结论新疆连续3年HIV发病率下降,表明我们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工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ary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前列腺癌转移(PCaM)患者、前列腺癌未转移(PCa)患者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PEDF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PEDF的表达差异。结果:PEDF在BPH组血清样本中高于PCa组(P〈0.05)。PEDF在PCa组的血清样本中也高于PCaM组(P〈0.05)。结论:PEDF与前列腺癌的发牛和转移相关,并可能在前列腺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借助测定PEDF的表达可以协助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建立一种鼠疫多重荧光定量PCR内标检测方法,并进行应用效果评价。  方法  选择鼠疫菌染色体YPO0393基因与pMT1质粒caf1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合成YPO0393-内标模板、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构建鼠疫多重荧光定量PCR内标检测体系;对非鼠疫菌DNA、不同稀释浓度鼠疫菌DNA、野外监测样本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和应用效果。  结果  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内标方法,8株鼠疫菌DNA均出现明显的扩增曲线,12株非鼠疫菌DNA未显示扩增曲线,提示该方法特异性良好。 不同浓度的鼠疫EV76疫苗株DNA,检测最低限为22.5×10?4 ng/μL,变异系数为0.99~3.42,提示灵敏性、重复性较好。 105份野外监测样本中,荧光定量PCR内标方法检测阳性的6份,与普通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4份样本分离培养出鼠疫菌且采用PCR方法检测阳性。  结论  通过设置双靶基因与内标对照,本研究建立的鼠疫多重荧光定量PCR内标方法可降低检测假阳性率,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理想,可用于鼠疫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新疆2007-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以便提出针对性控制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新疆2007-2010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新疆2007-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下降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3-6月和9-12月全疆报告事件各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48.66%和43.62%;报告事件以小学(62.75%)和中学(27.52%)为主;报告事件以传染病为主,占学校突发事件的96.31%,其中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的93.73%。报告事件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水痘(38.59%)、流行性腮腺炎(29.53%)、甲型 H1N1流感(9.40%)、风疹(5.37%)和手足口病(4.03%)。结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甲型 H1N1流感为南北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重点传染病,同时北疆需加强对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的防控,南疆需加强对流行性感冒的防控。建议完善学校缺课监测预警,加强通风,让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等综合性措施以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相似文献   
75.
目的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分离的人间布鲁氏菌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布鲁氏菌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对2015年和2016年分离自新疆7个地(州、市)的24株人间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进行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 7.5)软件构建菌株最小进化树,分析菌株间遗传关系。结果MLVA16分型可将不同种布鲁氏菌予以区分,24株临床分离株panel1、panel2A均为42型和108型,panel2B具有多态性;24株临床分离株被聚类为一个分支,与羊种布鲁氏菌聚类为一个大分支,个别不同地区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3型布鲁氏菌是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主要流行菌株,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作为一种快速、可靠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为新疆人间布病传染源的溯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通过对乌什县和拜城县孕妇和哺乳妇女尿碘值的分析,了解新疆碘缺乏重病区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现状.方法 用过硫酸胺消化一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采集的孕妇和哺乳妇女的1次随意尿,用SPSS 15.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尿样338份,尿碘中位数为180.96g/L,四分位数间距为229.385g/L,50g,L的63份,占18.6%;100 g,L的121份,占35.8%;150g/L的150份,占44.4%;18.9%的孕妇、哺乳妇女尿碘在150~250g/L范围内.结论 新疆碘缺乏重病区有44.4%的重点人群碘营养不足,应因地制宜适时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补碘措施,以防止因碘缺乏而造成智力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方法 对2005--2012年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地理地貌特征,分析鼠疫抗体阳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结果 共获得准噶尔盆地13个行政区域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4 825份。大沙鼠动物鼠疫主要流行于准噶尔盆地中东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阳性率为8.39%)和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阳性率为1.56%)2个地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鼠疫抗体阳性率由2005年的7.59%下降至2008年的0.61%,其后一直处于静息状态。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地区的东、中、西3个区段鼠疫抗体阳性率变化有所不同,西段于2006年和2010年间出现2次流行高峰,其间隔期为4年,2010年高峰期鼠疫抗体阳性率则达到45.65%,为3个地理区段最高值;中段于2006、2009和2011年出现3次高峰,间隔期为2.5年,鼠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92%,流行强度低于东、西段;东段是大沙鼠鼠疫最活跃的地区,各年度均可检出鼠疫抗体阳性血清,其变化呈现2006、2009和2012年3个高峰期,间隔期为3年。大沙鼠鼠疫抗体检测阳性率秋季高于春季,说明大沙鼠鼠疫流行为春季至秋季的持续流行。结论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流行存在地理区域和时间上的双重波动,以及地理区域上的异质性,并可分为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和中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2个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2种形态学特征非常相近的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湖北省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完毕后,采用PCR方法从2种血蜱基因组中扩增12SrDNA、16SrDNA及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PAUP4.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种血蜱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0.8%、90.4%和86.8%,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3个基因片段与已知褐黄血蜱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5%和99.7%。用这2种蜱的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与已知的褐黄血蜱聚在一起,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但用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血蜱属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结论对于形态学特征相近蜱种的鉴定,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也能更好地了解其进化关系,为蜱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维吾尔族年轻人的成年型糖尿病家系膳食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方法,对新疆地区年轻人的成年型糖尿病家系成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MODY家系成员主要食物为谷类、畜禽肉类、奶蛋类,蔬菜水果、豆类及制品达不到推荐量,鱼虾类几乎不食用;三大营养素均超标摄入;钙、维生素C摄入不足,磷、钾、钠、镁、铁等摄入超标。结论维吾尔族特有的饮食结构导致维吾尔族MODY家系成员膳食营养的不合理,维吾尔族MO-DY家系饮食结构需调整或应改革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80.
塔里木盆地新疆出血热蜱类及宿主动物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塔里木盆地蜱类、啮齿动物和家畜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的感染状况和自然界分布现状。方法将病原材料蜱或啮齿动物脏器或羊血液标本接种1~2日龄乳鼠,取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检查材料采用反向血凝(RPHA)和免疫荧光(IFA)方法做免疫学鉴定,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目标材料中CCHFV特异性S基因片段。结果实验室接种采集自环塔里木盆地21个县(市)的蜱类、啮齿动物脏器和羊血液标本422组,获得典型临床症状发病材料49份,其中以巴楚、尉犁、于田和若羌地区的新疆出血热临床典型发病检出率较高。用RPHA鉴定43份,阳性6份,阳性率为1.4%;RPHA阳性材料分布于尉犁、轮台和于田3个地区。用IFA鉴定42份,阳性13份,阳性率为3.1%;IFA阳性材料分布于巴楚、尉犁、民丰、轮台和于田5个地区。用RT-PCR方法检测32份,检测到CCHFV特异性S基因片段(329~548n1)31份,阳性材料分布于阿克苏、阿瓦提、巴楚、洛浦、尉犁、民丰、且末、若羌、轮台和于田10个地区。以亚东璃眼蜱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羊,从子午沙鼠脏器材料中检测到CCHFVS基因片段。结论新疆出血热在新疆南部地区是以河流为依托,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区的沙漠绿洲胡杨灌木区域内,主要宿主媒介是亚东璃眼蜱,羊、骆驼等家畜和塔里木兔、子午沙鼠和大耳跳鼠可作为新疆出血热的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