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4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410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105篇
基础医学   708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1029篇
内科学   1237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389篇
特种医学   3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28篇
综合类   153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05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505篇
  7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66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806篇
  2013年   756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805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内皮细胞激活、损伤、凋亡时,会向细胞外释放内皮微粒,其作为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新型标记物,在多种病理状态时都有增加。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过程中,内皮损伤、血管再生、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过程都与内皮微粒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筛选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选取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病例组(150例),按照性别、年龄、是否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与病例组匹配的原则入选排除主动脉夹层、重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志愿者为对照组(250例),均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混合池技术为基础的Illumina Human660W—Quad芯片扫描,筛选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结果对照组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病例组(P〈0.01);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芯片扫描结果,挑选silhouettewidth计算值大于0.7,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0.05,且SNPs位于已知名称基因上的前5个SNPs位点。结果发现,遗传变异位点SNP rs2970873(位于PPARGClA基因)、SNP rs12678080(位于SGCZ基因)、SNP rs489526(位于UNCl3C基因)、SNP rs6928665(位于TRAM2基因)和SNP rs17837003(位于ACCNl基因上)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SNPsrs2970873、rs12678080、rs489526、rs6928665和rsl7837003可能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参附注射液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0例。麻醉维持分别采用参附注射液加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A组)和单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B组)。麻醉中监测2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后1min(T3)、切皮后1min(T4)、手术探查(T5)、手术结束(T6)采血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糖(BG)和IL-6水平。结果:B组T2、T3和T5点平均动脉压低于A组(P<0.05)。血浆Cor、BG变化,B组T4和T5时点显著高于A组(P<0.05)。血清IL-6变化,B组T5时点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并发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7 017例,诊断膈肌麻痹51例,发生率为0.73%,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5.9±20.3)个月小于无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47.3±66.3)个月(P<0.001);大血管调转术膈肌麻痹发生率4.8%,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2.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6);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1.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手术年龄(P=0.01)、大血管调转术(P< 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P=0.005)、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P=0.023)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较低的手术年龄、大血管调转术、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