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8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人群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探讨肝癌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 为评估该地区综合防控效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8-2018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中4省重点地区死因数据, 分析该地区肝癌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 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采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 2008-2018年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37%, P<0.001)。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积极作用, 贡献值0.240岁, 贡献度5.62%;其中, 积极作用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组(0.041岁, 0.96%), 消极作用最大的是50~54岁年龄组(-0.015岁, -0.35%)。与2008年相比, 2018年4省重点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4.27岁(AAPC=0.59%, P<0.001), 肝癌CELE增长4.20岁(AAPC=...  相似文献   
33.
2006-2016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室外空气污染对我国人群造成的死亡情况。方法 所有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6)。GBD2016采用空气质量数据集成模型来估计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暴露水平,在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的基础上,计算归因于室外空气污染的死亡数,采用世界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年龄标化率,并在不同性别、疾病和省份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2016年中国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07.5万例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1.1%,其中57.6%为冠心病和脑卒中,男性的归因死亡数是女性的1.7倍;与2006年相比,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下降了6.8%,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下降了26.5%,各疾病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冠心病的下降幅度最小(-5.3%),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下呼吸道感染(-37.6%)和COPD(-42.1%),男、女性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下降,女性下降幅度(-34.8%)高于男性(-20.4%);分省来看,2016年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PAF,天津最高(13.9%),西藏最低(6.1%),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东北三省等地相对较高,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福建、海南等地相对较低;新疆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最高(120.1/10万),香港地区最低(30.9/10万),除此之外,青海、贵州、河南等地相对较高,澳门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相对较低;与2006年相比,17个省份的PAF下降,下降幅度从-4.1%到-16.8%,吉林、黑龙江的PAF值略有增加(5.0%、8.1%)。其余14个省份没有明显变化;各省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下降,下降幅度从-11.9%(黑龙江)到-43.2%(福建),广东、浙江、贵州等地下降幅度相对较高,东北三省、湖北、河北等地下降幅度相对较低。结论 2016年中国由于PM2.5导致的疾病负担巨大,但与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其影响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归因于高血糖的总死亡人数为62.1万,其中男性33.3万,女性28.8万。高血糖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以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约21.2万,其次为脑血管病,约18.1万,其余依次为糖尿病(14.5万)、慢性肾病(5.2万)和结核病(3.1万)。去除高血糖危险因素后,2013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可达到76.5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平均提高0.7岁。其中,男性提高0.7岁,女性提高0.8岁。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居民不同饮酒行为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饮酒行为与高甘油三脂(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关系。结果与从不饮酒者相比,男性少量饮酒(aOR=1.16,95%CI:1.06~1.28)和过量饮酒者(aOR=1.64,95%CI:1.43~1.8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aOR=1.67,95%CI:1.07~2.63);男性少量饮酒(aOR=0.82,95%CI:0.74~0.91)和过量饮酒者(aOR=0.60,95%CI:0.53~0.67)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C血症(aOR=1.36,95%CI:1.19~1.56)的风险较高。 男性任何频率的饮酒患高TG血症的高风险均较高,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饮酒频率1~4 d/周者(aOR=1.16,95%CI:1.01~1.33)和5~7 d/周者(aOR=1.34,95%CI:1.17~1.53)患高TC血症的风险高于从不饮酒者,女性饮酒频率5~7 d/周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较低(aOR=0.70,95%CI:0.53~0.92)。 男性饮白酒(只饮白酒:aOR=1.34,95%CI:1.20~1.48;不仅饮白酒:aOR=1.33,95%CI:1.19~1.4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只饮白酒(aOR=1.27,95%CI:1.04~1.57)患高TC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aOR=0.82,95%CI:0.68~0.98)和女性(aOR=0.61,95%CI:0.47~0.78)只饮啤酒者患高T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女性只饮啤酒者患高LDL-C血症(aOR=0.77,95%CI:0.60~0.98)的风险较低。结论不同饮酒行为对血脂指标的影响不同,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在女性中没有此关联。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就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及调查前6个月的就医行为。选取最近6个月内有过身体不适的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分析对象。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1 134人纳入分析。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自我治疗、不治疗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4 950人(44.5%)、3 880人(34.8%)、2 304人(20.7%)。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流动人口中,女性去医疗机构治疗是男性的1.275倍(95% CI:1.100~1.477);东部、中部、西部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分别是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的2.153倍(95% CI:1.669~2.777)、2.310倍(95% CI:1.777~3.002)、2.177倍(95% CI:1.695~2.796);年收入>25 000元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年收入≤ 25 000元流动人口的1.255倍(95% CI:1.088~1.448);6个月内最近一次身体严重不适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身体不适不严重的流动人口的8.076倍(95% CI:6.091~10.707);在户籍地和流入地都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在两地都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的1.566倍(95% CI:1.250~1.961)。新生代流动人口相对于老生代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369(95% CI:1.157~1.619)和1.240(95% CI:1.042~1.475);已婚/同居流动人口相对于丧偶/离婚/分居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590(95% CI:1.057~2.391)和1.815(95% CI:1.209~2.725)。身体不适越严重的流动人口,其选择的医疗机构的级别越高(P<0.05)。结论 就业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率较低。性别、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婚姻状况、流入地区、年收入、6个月内最近一次身体不适程度、参加医疗保险的方式是影响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2010-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健康体检现状及变化趋势, 探讨健康体检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制定健康干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3、2015和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横断面调查数据, 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 分析中国成年居民健康体检率、变化趋势及健康体检原因构成比, 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变化趋势。以Anderson模型为分析框架,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体检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健康体检率从28.2%(95%CI:24.8%~31.6%)上升至41.0%(95%CI:38.9%~43.1%, 趋势P<0.001), AAPC为5.47%, 文化程度较低、人均年收入较低、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居民年均增长幅度较大。2018年居民参与健康体检的原因以社区免费提供(36.7%)和单位免费提供(28.5%)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年龄≥45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城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24 000元、患慢性病数≥1个、不吸烟、饮酒、身体活动充足人群的健康体检率较高。...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血压检测情况,为高血压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8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84 509名,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主要慢性病与血压检测情况等信息,血糖和血脂相关指标由实验室检测获得。本研究剔除关键变量的异常和缺失数据后,共纳入170 551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和患其他疾病人群的血压检测率和检测时间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性检验。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中,正常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新检出高血压的人群3个月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44.4%、50.4%和52.6%,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均P<0.05),城市高于农村(均P<0.0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均P<0.001);3个人群中从未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7.6%、24.2%、23.5%。已诊断高血压人群在7 d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为44.0%,城市为51.4%,高于农村的37.7%(P<0.001),检测过血压的比例随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和BMI增长而上升(均P<0.001)。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定期自我检测血压的行为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性和农村地区。应加强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提高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的血压检测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睡眠问题、嗅觉问题、长期便秘及其交互作用对≥ 60岁老年人认知异常的影响。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试点调查,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筛查出的1 300名认知功能异常者作为病例组,以该人群中非认知异常者作为对照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地区进行1:2匹配。最后,经数据清理共1 167对病例对照组进入研究。采用χ2检验和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相应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分析均调整了职业、饮茶、邻里交往、社会活动、身体锻炼、读书看报、打牌玩麻将、记忆变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结果发现ApoE-ε4基因型、睡眠问题、嗅觉问题、长期便秘是老年人认知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4、1.65、2.26、2.13,P<0.001),ApoE基因型与嗅觉问题对认知异常的相加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AP=0.45(95% CI:0.13~0.77),S=2.37(95% CI:1.08~5.24)]。本研究模型未发现其他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E基因型、睡眠问题、嗅觉问题、长期便秘是≥ 60岁老年人认知异常的危险因素。ApoE基因型与嗅觉变化对≥ 60岁老年人认知异常的影响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高FPG、低体力活动和吸烟这5个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归因死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76万、8.48万和35.62/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286.18%、114.14%和88.77%。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8.57/10万逐年降至2007年的7.84/10万然后又逐年升至2015年的8.71/10万,而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8.47/10万。1990年与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80岁最高。1990-2017年DALY标化率和YLL标化率的变化趋势与标化死亡率相同,而YLD标化率及YLD占DALY比例则是逐年递增。2017年乳腺癌DALY标化率、YLL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为253.00/10万、228.96/10万和24.05/10万,与1990年相比各自变化率分别为-6.88%、-11.73%和95.85%。与1990年相比,2017年我国可归因于高BMI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增加了165.76%,从5.49%增至14.59%;可归因于饮酒和高FPG的乳腺癌死亡比例有所增加;可归因于低体力活动和吸烟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9.93/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9.52/10万)和辽宁省(9.49/10万);与1990年相比有19个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降低率最高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27.17%)、澳门特别行政区(-26.06%)和吉林省(-23.89%);增长率最高的2个省份是河北省(28.85%)和河南省(24.34%)。结论 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不断加重,需要不断加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