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49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别嘌醇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13年之前国内公开发表有关别嘌醇致不良反应420例病例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男性患者发生率高,累及系统一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33%)、全身性损害(22.77%)、肝胆系统损害(9.90%),严重皮肤系统的损害以多形红斑型药疹、剥脱性皮炎超敏综合征为主。结论别嘌醇片安全使用丞待加强,临床应重视别嘌醇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测,确保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2.
通过梳理酮康唑近年来国内外监管动态,从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情况、药品的治疗地位、风险管理以及药品受益-风险平衡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里素劳(酮康唑片)的撤市原因,为进一步阐明药品的市场淘汰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及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为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哈尔滨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及结论 医疗机构ADR监测体系建设、报告质量、报告时限、报告类型存在不足,应充分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监测水平和素质,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国内文献报道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老年患者占56.67%;43.33%的病例用于治疗非说明书适应证的病症;13.33%的病例超剂量用药;70.00%的患者在用药开始后的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事件可发生首次用药和连续用药过程中;33.33%的病例有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事件累及6个系统-器官,以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的全身性损害占60.00%。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应严格遵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谨慎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醒脑静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安全性研究,以及修改完善说明书的安全性内容。  相似文献   
85.
基于转化毒理学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来源于中药的药源性肝损害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命题。早期、客观辨识药源性肝损害的致病源头,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和针对性干预治疗,是减少或避免药害发生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步骤。然而,目前临床判断肝损害药源主要是通过排除法,依赖患者提供的用药史和医生经验判断,缺少客观可靠的指标。由于中药多为复方用药以及临床上广泛存在中西药联合用药的情况,中药肝损害的诊断确认尤其困难,加之普遍存在“非西即中”的诊断思想,影响中药肝损害客观辩识。该文从转化毒理学的理念切入,提出构建基于转化毒理学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与早期诊断研究模式和方法,以临床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实验室-临床”的研究路径,采用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筛选发现中药肝损害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和特征入血成分,结合临床生化、肝穿病理指标和临床验证试验确定诊断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整合建立以诊断标志物库为核心,包含文献数据库、病历数据库、临床标本库的中药肝损害综合数据库,使临床中药肝损害药源诊断从排除法的主观模式向指标支撑的客观模式转变,以期提高中药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和水平,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中药及天然药物肝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多,中药致肝损伤的风险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本文对中药肝损伤流行特点、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目前在中药肝损伤研究及认识方面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中药及临床使用特点,提出了中药肝毒性预测、基础及临床安全性评价方面建议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建立一种揭示中西药注射剂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表征的新方法。方法 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模式药,分别加入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简称葡糖液),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分别考察药物间相互作用,以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ΔG)、焓变(ΔH)、熵变(ΔS)判断溶合反应类型,通过对比不同注射剂混合前后化学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对结果进行佐证。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与头孢唑肟钠滴定过程中测得|ΔH|T S|,为焓驱动反应,且释放热量较大,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化学反应为主,内在物质发生改变。清开灵注射液与5%葡糖液溶合时|ΔH|<T S|,为熵驱动反应,且反应活性谱显示放热较少,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物理反应为主,活性成分仅被溶解稀释,未发生质变。上述结果也得到了化学指纹图谱的佐证。结论 ITC具有简便快捷、高灵敏度等优势,可用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表征的研究,也为其他中西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的相容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了解国内外酮康唑口服制剂所致肝损害发生风险因素。方法2011年11月利用酮康唑有关药品名称、口服制剂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措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信息。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个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95篇。按照剂量和疗程分组分析,尚不能认为肝损害的发生率与剂量和服药时间有明显的关系;儿童肝损伤发生率为2.2%(95%CI:0.7%~6.6%),60岁以上老年人肝损伤发生率为14.0%(95%CI:4.9%~34.3%);使用酮康唑口服制剂治疗超出其规定说明书适应证用药时,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为5.5%(95%CI:4.3%~7.0%)。结论酮康唑口服制剂所致肝损害发生的可能风险因素是老年、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未能明确其与剂量和服药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文章旨在了解欧盟药物警戒检查制度的背景与实施,为我国开展检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根据欧盟法规,欧洲药品管理局建立了一套包括检查程序、检查内容在内的完整体系。建立检查制度对于监督和促进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为此奠定了实施基础,但尚缺乏具体实施的程序与规范,值得今后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3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2人,男女各半,分别单剂量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0.25、0.5和0.75mg,血浆中帕洛诺司琼浓度用HPLC-MS/MS法测定,以DAS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0.5和0.75mg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43.9±10.7)、(44.3±9.8)、(43.2±13.5)h,Cmax分别为(4.18±2.35)、(8.80±6.83)、(12.7±11.3)μg·L^-1,AUC0~t分别为(37.9±11.1)、(69.9±22.5)、(108.4±40.3)μg·h·L^-1,AUC0~∞分别为(41.6±12.2)、(74.8±24.1)、(117.7±48.1)μg·h·L^-1,CL分别为(6.6±2.1)、(7.5±2.9)、(7.3±2.7)L·h^-1。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后,在0.25~0.75mg剂量呈线性药动学特征,本试验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