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6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14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12篇
  2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5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口服抗凝药(OAC)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至2018年开具OAC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OAC中华法林与口服非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药(NOAC,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的使用现状,对各OAC使用人次、金额、用药适应证等信息进行统计,计算再入院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以评估OAC安全性。结果 该院服用OAC的患者逐年增加,服用NOAC的患者构成比逐年增加,但未超过华法林;与NOAC相比,华法林平均费用较低,但所致再入院率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用,华法林仍是大多数服用OAC患者的首选,但不良事件风险较高,总体安全性不如NOAC。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结果 16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厚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hCFA)患者分别为37、50例。TCFA、ThCFA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50%的临界病变血管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ThCFA患者平均斑块负荷、斑块面积高于TCFA患者;ThCFA及TCFA患者斑块成分以纤维组织最多,其次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核心成分,高密度钙化面积最低。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者占18.92%(7/37),显著高于ThCFA患者。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临界病变ThCFA患者斑块负荷更重,管腔面积更大。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23.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s)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干扰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的特异治疗靶点。帕博西尼是全球首个CDK4/6特异性抑制剂,临床疗效显著,毒性可控,被批准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ER+、HER2-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转移性疾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目前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抑制剂对其他恶性肿瘤的疗效。本文综述了帕博西尼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帕博西尼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
miR-22 in cardiac remodeling and disea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5.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PGL)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遗传性PPGL约占PPGL 35%~40%,且目前已经发现PPGL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7个,其中SDHB基因突变常见于副神经瘤,且约40%的恶性PPGL与SDHB基因突变有关。本文报道1例SDHB基因新发剪接突变导致的PPGL。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双瓣法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双瓣法病灶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子宫动脉阻断术。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变化值、住院时间和术后10个月总妊娠率等手术相关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月经经期、子宫体积、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及SDC-1、HPA和VEGF水平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手术前后Hb变化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或者少于对照组(P<0.01),而术后10个月累积妊娠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月经经期、子宫体积和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减小或降低(P<0.05);观察组月经经期、子宫体积和CA12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减小或降低(P<0.01)。治疗后,2组SDC-1、HPA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SDC-1、HPA和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结论 腹腔镜下双瓣法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痛经,缩小子宫体积,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SDC-1,HPA和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和分析对接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融通式教学模式和“以学科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环境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级护理本科生57人为实验组,实施融通式教学模式;选择2016级护理本科生44人为对照组,开展“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教育环境评估量表(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评估两种教学模式下护理教育环境。结果两组教育环境评价总分都达到较好的标准:实验组教育环境评价总分(144.67±23.16)高于对照组(135.30±16.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教育环境的5个维度中,实验组学习知觉、环境知觉和社交知觉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融通式教学改革可有效改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回顾性分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33例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2006年12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男19例,女14例,年龄4~16岁,平均11.6岁。结果随访16~36个月,平均28.8个月,33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评分,优28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90.90%。并发症:骨折成角畸形5例,其中畸形愈合1例,钉尾激惹5例,患肢短缩2例,关节活动受限3例。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转子下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把握手术指证、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digit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DVSS)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11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行复位固定(A组)。2012年3月—2014年9月,对128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术前应用DVSS模拟骨折复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后行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B组),手术方式与A组相同。比较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侧壁及椎体前方骨皮质穿破情况。结果 2组均无感染、血肿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椎弓根钉穿破椎弓根侧壁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后果。结论应用DVSS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精确度可信的临床效果,而且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30.
目的:考察白皮杉醇(PIC)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68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PIC(0,2.5,5.0,10.0,20.0,40.0,80.0,160.0μmol·L-1)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468细胞成活率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率(IC50);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PIC(5.0,10.0,20.0μmol·L-1)对MDA-MB-468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PIC(5.0,10.0,20.0μmol·L-1)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468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不同浓度PIC(5.0,10.0,20.0μmol·L-1)对MDA-MB-468细胞增殖、凋亡蛋白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对分泌型糖蛋白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PIC(5.0,10.0,20.0,40.0,80.0,160.0μmol·L-1)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DA-MB-468细胞的增殖(P<0.05,P<0.01),IC50为(39.4±4.6)μmol·L-1;作用48 h,PIC(5.0,10.0,20.0μmol·L-1)呈浓度依赖性地升高MDA-MB-468细胞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P<0.01);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MDA-MB-468细胞凋亡(P<0.01),其中,PIC(20.0μmol·L-1)诱导细胞凋亡率为49.87%;PIC(10.0,20.0μmol·L-1)可明显降低MDA-MB-468细胞中β-catenin及原癌基因(C-myc),黏附因子(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PIC(5.0,10.0,20.0μmol·L-1)可显著抑制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的磷酸化,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增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磷酸化β-catenin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PIC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MDA-MB-468细胞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