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OM)联合贝伐珠单抗(BV)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并基于分泌型糖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OM调控BV引起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观察OM(0,0.5,1.0,2.0,4.0,8.0,16.0 mmol·L-1)及BV(0,0.25×10-4,0.50×10-4,1.00×10-4,2.00×10-4,4.00×10-4,8.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侵袭小室法(transwell)和划痕损伤修复实验观察OM(4.0 mmol·L-1)与BV(2.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OM(4.0 mmol·L-1)与BV(2.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影响,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OM(2.0,4.0,8.0,16.0 mmol·L-1)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P<0.01),而BV未表现出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两药联合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OM可显著减少MCF-7细胞的迁移距离和侵袭细胞数目(P<0.01),BV可明显增加MCF-7细胞的迁移距离和侵袭细胞数目(P<0.05,P<0.01)。与BV比较,联合后OM可显著抑制BV引起的MCF-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1)。与空白组比较,OM及两药联用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蛋白的磷酸化(P<0.01);OM及两药联用后显著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CD44,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P<0.05,P<0.01);OM及两药联用可显著降低EMT中钙离子依赖的细胞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钙离子依赖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1),BV组上述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反(P<0.05,P<0.01)。结论 OM与BV联合后OM可通过有效抑制BV引起的Wnt/β-catenin通路激活逆转EMT机制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白皮杉醇(PIC)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68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PIC(0,2.5,5.0,10.0,20.0,40.0,80.0,160.0μmol·L-1)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468细胞成活率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率(IC50);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PIC(5.0,10.0,20.0μmol·L-1)对MDA-MB-468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PIC(5.0,10.0,20.0μmol·L-1)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468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不同浓度PIC(5.0,10.0,20.0μmol·L-1)对MDA-MB-468细胞增殖、凋亡蛋白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对分泌型糖蛋白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PIC(5.0,10.0,20.0,40.0,80.0,160.0μmol·L-1)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DA-MB-468细胞的增殖(P<0.05,P<0.01),IC50为(39.4±4.6)μmol·L-1;作用48 h,PIC(5.0,10.0,20.0μmol·L-1)呈浓度依赖性地升高MDA-MB-468细胞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P<0.01);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MDA-MB-468细胞凋亡(P<0.01),其中,PIC(20.0μmol·L-1)诱导细胞凋亡率为49.87%;PIC(10.0,20.0μmol·L-1)可明显降低MDA-MB-468细胞中β-catenin及原癌基因(C-myc),黏附因子(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PIC(5.0,10.0,20.0μmol·L-1)可显著抑制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的磷酸化,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增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磷酸化β-catenin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PIC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MDA-MB-468细胞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S168对放射性锶的促排效果和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络合剂S168(乙酰胺基丙叉二膦酸)对放射性锶有较好的促排效果。肌注S168可使大鼠体内的85Sr由尿排出50%以上, 为相同剂量的BADE和BAI冷尿锣排出量的1.5倍。增加S168剂量, 尿85Sr排出可高达70%, 但延缓给药时间效果降低。S168的促排效果与剥量呈线性关系, Y尿带=4.13+0.078X。S168合用中。(鸡内金)能提高疗效, 呈现两药相加作用。本文还详细介绍了S168在小鼠、大鼠和狗身上进行药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1989年~1991年应用椎管穿刺加用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病例。按王季午主编的《传染病学》诊断标准确诊。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全部符合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的改变。本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16岁,平均31.5岁。本组病人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有2例合并中毒性休克。2治疗方法病人取侧卧位,按腰穿部位常规消毒皮肤、铺中、局麻。选用10~#或12~#腰椎穿刺针  相似文献   
5.
宫颈管粘连常见于绝径后妇女及宫颈锥切术后妇女,宫颈管粘连是指宫颈管粘膜受机械损伤后粘连致使颈管狭窄或闭锁.由于宫颈管粘连或成角、探针无法探入,常需行宫颈切开术或剥离术,并使用扩宫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笔者利用放置元宫型宫内节育器(IUD)的推杆扩张宫口,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2009-2010年在本院门诊就诊时发现宫颈管粘连的病例,均成功使用元宫型IUD推杆扩张宫口.  相似文献   
6.
小儿肠炎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夏秋之季,可呈流行趋势,多见于二岁以下婴幼儿,以发热、吐、泻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则为“呕吐”“泄泻”之范畴,病程短、病势急、最易耗伤气液。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效果较满意。中药选方中我们选用《金贵要略》之大黄、甘草汤进行加减给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输血性肝炎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丙型肝炎又占输血性肝炎的90%以上,管好血站、血源,供给临床高质量的血液及其制品是预防医院感染性丙肝的首要措施。本文对丙肝传播的流行病学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单采队员是丙肝传播的首要对象和高发人群,也是输血后丙肝传播的主要传播源,并由此提出了推行无偿献血、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合理用血及加强血站管理的和12条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5月至1996年4月,对42例经心电图发现ST-T改变的病人,进行了心得安试验,鉴别了功能性或器质性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改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2例中男12例,女30例,年龄20~40岁。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的24人,心慌头晕乏力的10人,心前区不适、睡眠差的8人。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或倒置,窦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王风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39-640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最佳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方法根据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对24名胰腺癌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体会。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结论胰腺癌患者身体状况差,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复杂,并发症多,提高专项护理技术是促进胰腺癌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大黄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肠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肠炎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夏秋之季,可呈流行趋势,多见于二岁以下婴幼儿,以发热、吐、泻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则为“呕吐”“泄泻”之范畴,病程短、病势急、最易耗伤气液。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