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3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100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27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89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540篇
预防医学   72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6篇
  1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婴幼儿合理喂养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世界每年有109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这些死亡的2/3以上通常与生命第一年不适当的喂养方法有关。2002年的营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纯母乳喂养还没有完全普及,0~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为71.6%,而且城市低于农村;过早添加辅食与添加不及时同时存在,出生后4个月以内婴儿添加辅食率为30.4%,6到8个月的婴儿还有22.1%未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102.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出生或就医于29个协作单位存活的早产儿2684例,胎龄小于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前1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的家长不愿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两组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阿氏评分、生后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轻重比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 390),常规组为35.5‰(46/129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指导父母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苯酮尿症(phenlketonuria,PKU)主要是由于编码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的基因突变,导致肝脏PAH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各国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PAH基因突变进行了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有498突变基因被确定,其中致病性的突变有460余种;研究者们应用体外表达预测酶活性和测定体内苯丙氨酸氧化率等方法研究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希望通过基因型来预测未知的表型,以便指导PKU的分类和治疗。该文综述了PAH基因突变在不同地区、人种和民族的特点,同时对基因型-生化代谢表型以及基因型-智能表型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临床抽样调查,探讨与小儿高脂血症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小儿高脂血症的早期检测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等于2004年9月,调查并分析了962名北京市景山学校在校学生(5~19岁)的血脂浓度,其中采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等4项指标。采用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来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指标与血脂浓度的关系。 结果在962名学生中,共检出高脂血症患儿122例,总检出率为12.7%。高脂血症组的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4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等4项指标与甘油三酯均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均呈高度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正常组与高脂血症组的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4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均是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最新一轮的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血脂调查,建立新的正常参考值。 方法于2004-09,随机选取7~18岁北京市中小学生共971人,均来自北京市区及郊区各县。根据年龄(每3岁为一年龄段)及性别分为8组(7~9岁男、女组;~12岁男、女组;~15岁男、女组;~18岁男、女组),应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浓度,分别取TC、LDL C第75百分位及第90百分位点作为临界高限及高胆固醇血症浓度,取TG第90百分位点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取HDL C第5百分位点作为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建立北京地区儿童血脂参考值。 结果971名儿童的血浆脂蛋白含量值呈正偏态分布,7~9岁男女性别组间血脂4项浓度;~12岁性别组间TG含量女高于男,余3项无统计学差异;~15岁性别组间TC及LDL C含量女高于男,余2项无统计学差异;~18岁性别组间TC及HDL C女高于男,余2项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通过对971名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血脂调查,建立了北京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正常值,确立了临界高胆固醇和高胆固醇血症浓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和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北京市0~6岁儿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的现患率及其分布特征,重点考察智力低下儿童(残疾)的现患及分布特点。方法2003 07—2004 11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卫生局联合组织采用概率比例、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况调查,使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智力筛查和诊断,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北京市0~6岁儿童智力低下现患率为931‰,城市为760‰,农村1037‰,男童(1124‰)高于女童(725‰)(χ2=1242,P<001),现患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趋势χ2=2358,df=6,P<001),智力低下严重程度构成分别为轻度6554%、中度2097%、重度599%、极重度749%。 结论北京市儿童智力低下的防治应以轻度类型为主,重点在农村地区;北京市需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自己的智力低下监测、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8.
463例流行性喘憋性肺炎5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简称流喘肺炎)即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于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在河南省汝阳县发生了一次暴发流行,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亚型[1,2]。为探讨流喘肺炎病愈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我们对463例流喘肺炎患儿出院后进行了连续5年的随访,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流行期间在县医院住院的553例流喘肺炎患儿,男403例,女150例,男∶女=2.7∶1。年龄15d~2.6岁,平均(5.0±2.9)个月。临床分型:普通型71.9%,重型24.1%,极重型4.0%。死亡7例,年龄均为3个月以下和早产儿[1]。经首都儿科研究所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  相似文献   
109.
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PRISMⅢscore)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score,PCIS)均为生理学危重评分法。前者发表于1996年,由原PRISM评分发展而来,有17个生理参数,26个生理参数范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儿科评估病情和预后的工具。后者公布于1995年,有10项生理指标,其简便、有效、适合国情,是国内应用最广泛、有效的儿科危重评分法。二者均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验证。除评估病情和预后,还可评估ICU工作质量和效益,对比不同ICU患者状况、资源利用和管理,进行危重症临床研究。本研究对PRISMⅢ的应用及其与PCIS的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首次喘息的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诱导痰组分的变化,探讨诱导痰液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在预测其转归的价值。方法用4.5%高渗盐水超声雾化法留取70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诱导痰液,用荧光酶标法、ELISA方法检测诱导痰液中的嗜伊红阳离子蛋白质(ECP)、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水平,台盼蓝染色和瑞氏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随访观察3年。结果毛支发作3年后有24.3%(17/70)患儿发展为哮喘,其初发阶段诱导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ECP、IL-4明显高于未发展为哮喘的单纯毛支患儿(P<0.01),而IFNγ-则明显低于单纯毛支患儿(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对于诱导痰中存在ECP、IL-4、EOS显著增高的毛支患儿有发展为哮喘的可能,在其初发阶段应进行哮喘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