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果糖二磷酸钠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镁(FDPM)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照Wiggers改良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成功后分别自股静脉注射FDPM(90.0、45.0、22.5mg.kg-1),1.6-二磷酸果糖(37.5mg.kg-1),硫酸镁(3.4mg.kg-1)及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休克前、休克末、给药后10、、30、60min及回输血后0、30、60min检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测定血清中的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和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FDPM能够升高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减少血清中的BUN和Cr含量,同时降低肾脏组织MDA含量和提高SOD、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活性。结论FDPM能够有效的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增加ATP酶活性,减轻自由基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UGT1A基因亚族在结肠粘膜及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分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基因位点在结肠粘膜及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结肠癌病例组25例,正常人肠道粘膜20例、正常肝组织12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肠癌组、正常人肠道粘膜、肝组织中UGT1AmRNA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UGT1A蛋白的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析UGT1A蛋白的荧光定位及表达强度。结果:结肠癌组织中UGT1AmRNA表达低于其周围正常粘膜,而后者低于正常人肠粘膜的表达量,正常人群结肠粘膜中,UGT1AmRNA表达总体低于肝组织,P<0.01。结肠癌组、正常人结肠粘膜组织呈现个体差异性表达,而肝脏组织的表达较均质;结肠癌组织、癌周正常粘膜及正常人肠道粘膜中,UGT1A各同工型的表达例数均不相同。UGT1A1、1A3、1A4、1A6、1A9mRNA表达水平在癌组织低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而UGT1A8、1A10在癌组织中mRNA表达量高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肝组织中12例全部均质表达UGT1A1、UGT1A3、UGT1A4、UGT1A6、UGT1A9;UGT1A蛋白灰度比值在结肠癌组织显著低于其周围正常组织,后者又低于正常人肠粘膜,P<0.01。各组内蛋白表达的深浅度亦各不相同,而肝组织的蛋白表达较均质;UGT1A蛋白在结肠定位于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在肝小叶中可见整个肝小叶均质的荧光定位。两种组织的单个细胞内荧光强度等同可比,但单个癌细胞的荧光强度低于正常粘膜上皮细胞。结论: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表达不仅存在于结肠癌组织及周围的正常组织,亦存在于正常人群肠粘膜,而肝脏呈均质性表达;结肠粘膜上皮UGT1A基因位点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存在着差异性,不同个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不同可能是这种差异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对兔实验性心肌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MRI)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在体心肌再灌注损伤模型,24只兔随机平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A)、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分别用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GSPE治疗组(C)用GSPE(100?mg/kg)灌胃,高剂量GSPE治疗组(D)用GSPE(200?mg/kg)灌胃,共喂养21?d。各组测定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对照观察各组兔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 C、D组的血清CK MB和MDA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SOD明显升高(P<0.01);病理分析显示,C、D组兔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减少,D组凋亡指数(AI)明显降低(P<0.01)。结论:GSPE在减轻兔MRI的同时,对其引起的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其抗MRI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HCV HVR1)准种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为临床选择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及预测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HCV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进行HVR1准种复杂性检测。结果治疗前HCV HVR1准种的SSCP条带数(复杂性)≤3者,经干扰素治疗后,HCV RNA阴转率为77.78%,>3者HCV RNA阴转率为21.4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组SSCP条带数为2.44±0.73,无效组为4.50±0.6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感染HCV基因型lb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VR1准种复杂性程度越高,对干扰素无应答的可能性越大,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2型糖尿病心肌病(D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DCM动物模型,12周后采用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左室心肌胶原含量、TS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1.01±3.05 vs 16.92±3.18,P<0.01),TS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089±0.0034 vs 0.0141±0.0037,P<0.05;96.38±16.80 vs 129.98±16.96,P<0.05);TSP-1 mRNA水平与血糖、心肌组织胶原含量、LVEDP均呈正相关(r=0.762,P<0.01;r=0.717,P<0.05;r=0.658,P<0.05);与LVSP、-dp/dtmax均呈负相关(r=-0.605,P<0.05;r=-0.694,P<0.05);TSP-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血糖、心肌组织胶原含量、LVEDP均呈正相关(r=0.735,P<0.01;r=0.750,P<0.01;r=0.716,P<0.05);与LVSP、-dp/dtmax均呈负相关(r=-0.633,P<0.05;r=-0.669,P<0.05)。结论: 心肌组织TSP-1高表达在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每天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阿魏酸哌嗪150 mg,每天一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肌酸酐、血糖、血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75.68%(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肌酸酐、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不良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肾血流动力学,保护肾功能,降低尿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7.
正腹水(ascites)是腹腔内液体的病理性积聚。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腹水患者,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系统和多种疾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腹水形成的主要病因之一,占所有腹水成因的75%,其余原因包括恶性肿瘤(10%)、心力衰竭(3%)、结核(2%)、胰腺炎(1%)或其他少见的原因[1]。本文简要介绍腹水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线索。1肝源性腹水1.1肝硬化性腹水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78.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5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不可逆盲的最常见原因[1]。渗出型AMD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多种血管因子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目前通过抑制VEGF活性能够使约40%渗出型AMD患眼的视力得到有效改善[2]。有研究报道,AMD患者具有VEGF基因多态性,位于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936C/T(rs3025039),与台湾AMD患者的患病风险相关[3]。但目前对于VEGF基因变量与渗出型AMD的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我们对VEGF基因多态性与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渗出型AMD的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选择4个能够影响VEGF转录表达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35],rs833061,rs2010963,rs1413711和rs3025039,并通过用以覆盖VEGF基因的所有常见变量的标签SNP(tSNP)技术以期寻找与渗出型AMD疾病易感性相关的新的VEGF基因变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易感性与补体因子H(CFH)基因单核苷酸(SNP)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136例渗出型AMD患者(AMD组)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140名正常健康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取得所有受检者的知情同意后,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和特异性限制内切酶消化法检测CFH Y402H(rs1061170)、CFH-257C>T(rs3753394)及CFH IVS15(rs132942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采用SHEsis软件构建单倍型,对比分析两组CFH基因SNP不同单倍型的频率。分析CFH基因SNP不同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与渗出型AMD的相关性。结果 CFH Y402H(rs1061170)存在TT、TC、CC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T、C;CFH-257C>T(rs3753394)存在CC、CT、TT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C、T;CFH IVS15(rs1329428)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A、G。AMD组、对照组CFH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H Y402H (rs1061170)的杂合子基因型TC、CFH-257C>T(rs3753394)的纯合子基因型TT及CFH IVS15(rs1329428)的纯合子基因型GG均与渗出型AMD有相关性(OR=4.11,2.55,3.11;P<0.05);等位基因T、C、G为风险等位基因(OR=3.14,1.72,1.79;P<0.05)。AMD组和对照组单倍型TCG、CTG及CTA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6.60,32.82;P<0.05);其余单倍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H基因SNP多态性与渗出型AMD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老年原发性青光眼低对比度视力的变化特点及与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成像仪Ⅱ型(HRT Ⅱ)颞侧盘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5例(83眼),根据视野结果分为早期组21例(40眼)和中晚期组24例(43眼);正常对照组23例(40眼)。对3组受试者行屈光矫正后,采用多功能视力测量仪测得100%、25%、10%和5%4个对比度视力,分析比较各组低对比度视力有无统计学差异及青光眼组各低对比度视力与HRT-Ⅱ测得的颞侧盘沿面积(RA)、盘沿容积(RV)有无相关性。结果 3组间25%、10%及5%对比度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各低对比度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组各低对比度视力较正常对照组和早期组均下降(P<0.05),10%、5%低对比度视力与颞侧RA呈负相关(r=-0.361;r=-0.318,P均<0.05)、与颞侧RV呈负相关(r=-0.303;r=-0.377,P均<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青光眼病情进展导致低对比度视力下降,中晚期患者10%、5%低对比度视力与颞侧盘沿参数RA、RV有相关性,对比度视力检查可以对老年中晚期青光眼中心视功能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