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9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181篇
预防医学   78篇
药学   29篇
  20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6 毫秒
51.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3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途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在21~97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系统损害。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对比两种国产经导管自膨式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Venus-A、VitaFlow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性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华中阜外医院采用一代Venus-A瓣膜/VitaFlow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79例重度A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Venus-A组54例,VitaFlow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1年随访结果。结果 Venus-A组、VitaFlow组瓣膜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VitaFlow组与Venus-A组相比球囊预扩张比例较低(88%比100%)、后扩张比例较高(12%比0)(均P<0.05)。两组患者TAVR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术后1年Venus-A组中量及以上瓣周漏发生较VitaFlow组少(5.8%比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永久起搏器植入率低(P>0.05)。Venus-A组、VitaFlow组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7%、0(P>0.05)。结论 虽然两种自膨胀瓣膜在TAVR治疗重度AS患者术中行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比例有差异,但术后近期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53.
放射、化学及靶向药物抗肿瘤治疗均可造成心脏损伤。心血管MR(CMR)不仅能检出心脏结构、功能异常及部分坏死和瘢痕组织,还可用于评估心肌组织学微观结构重构及微循环障碍,有助于评估心肌损伤早期充血水肿及中晚期心肌坏死纤维化、心功能失代偿和微血管损伤。本文就CMR诊断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损伤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头部结构是决定左心辅助装置(LVAD)流入管道优劣的关键结构,流入管道头部结构对心室及管道内的血液相容性和流入管道插入心尖后的流入口吸壁堵塞影响很大。本文设计了四种不同头部结构的流入管道,建立了这四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流入管道插入心尖的数值模型,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计算流入管道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并对四种管道的回流、涡流等流动情况和压力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喇叭口状流入管道的流速分布均匀,无回流和低速流动区,血液相容性最好,喇叭口状结构还可防止吸壁堵塞的发生;笼状结构的流入管道涡流较严重,容易产生血栓,且心室壁处的低压极易引起心室塌陷。喇叭口状流入管道的血液相容性好且不易发生吸壁,适用于长期使用的LVAD。  相似文献   
55.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主要指心脏及大血管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 具有高致残性和高致死性,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心血管疾病。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筛查、诊断CHD重要的无创诊断技术, 可在妊娠18~22周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 并在合适孕周进行随诊。目前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包括二维灰阶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建立的新技术, 具有多种成像模式, 可实现对心脏解剖结构显示和CHD诊断。规范的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及专业的超声结果解读可提高CHD的产前诊断质量, 给予孕妇合理的产前咨询和产科管理, 降低致死性CHD胎儿的出生, 提高CHD患儿的生命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老年(年龄≥75岁)急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至2011年在全国20家医院连续入选急诊就诊、年龄≥75岁房颤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治疗情况,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卒中、大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事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766例老年急诊房颤患者,年龄(80.76±4.66)岁,女性占56.9%。1年的全因病死率为24.3%,心血管病死率为12.8%,卒中发生率为10.6%,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3.6%,再入院率3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 HR1.073,95% CI 1.042~1.105)、心率( HR 1.008,95% CI 1.002~1.013)、痴呆/认知障碍史( HR 1.849,95% CI 1.016~3.365)、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HR 1.824,95% CI 1.303~2.551)为老年房颤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HR 1.664,95% CI 1.036~2.675)、高血压病史( HR 2.035,95% CI 1.080~3.836)、痴呆/认知障碍史( HR 2.773,95% CI 1.220~6.302)、为老年房颤患者1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急诊房颤患者的预后较差,年龄、心率、痴呆/认知障碍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老年急诊房颤患者1年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病史、痴呆/认知障碍史为老年急诊房颤患者1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随着CT检查设备的更新和扫描方法的改进,心血管CT检查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血管CT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既安全、简便又相对廉价,与超声优势互补,其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需求,辐射剂量进一步降低,安全性大为提高。CT具有的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弥补了超声对心腔外和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缺陷,其作为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检查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总结心血管CT检查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为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估心脏外科监护室应用现有清洁方法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隐患,为今后制定清洁流程提供依据。方法以每位患者的床单位为1个样本量,基于手接触的频率以及与患者的接触程度,取每个床单位消毒后24 h的15个监测表面,应用三磷酸腺苷( ATP)生物荧光技术,比较各监测面的相对荧光强度( RLU)。结果床头桌表面、床档、心电监护仪按钮、微量泵表面、加压输液器皮球表面与床摇把RLU值>500;护士小桌表面、床头台表面、呼吸机按钮、尺子与听诊器表面RLU值在250~500;治疗盘、床尾板、泵线与负压管表面RLU值<250。结论日常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监测和监督可作为提高物体表面洁净度的有效措施,突出了手卫生重要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病死率高的主要病因之一。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是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治疗手段,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然而,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常并发多种疾病,出血风险较高,不论是药物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都有一定的禁忌和风险。针对高龄A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仍缺少广泛的大规模数据支持,使患者预后更有益的治疗手段存在争议。笔者回顾了80岁以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了介入治疗与药物溶栓的治疗方法,旨在为高龄AMI患者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