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9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181篇
预防医学   78篇
药学   29篇
  2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血栓事件的首选治疗方案。临床最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个静脉血小板P2Y12抑制剂坎格瑞洛。由于来自大规模临床研究用于指导最佳的P2Y12抑制  相似文献   
10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表现,具有高住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是评价心力衰竭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此开展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预后风险预测研究,对量化疾病风险、落实分层管理、优化临床决策、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全面提升我国急性心力衰竭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近20年来,国外学者已开发出数十个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及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我国学者也开发出了近十个基于中国人群的预测模型,但目前国内指南中尚无推荐使用的急性心力衰竭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主要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重点概述现有模型局限性及今后发展方向,包括整合多源数据、挖掘新兴生物标志物、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优化机器学习方法、推进模型适用性调整及拓宽应用渠道等,以期为国内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策略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腔内治疗的7例合并冠心病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76.2(64~86)岁,术前主动脉CT和冠脉CT确诊主动脉病变和冠脉病变并存,术中造影确认主动脉和冠脉病变均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后,实施"一站式"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附近皮下瘀斑2例,其中合并血肿1例,后者因血色素下降予以输注浓缩红细胞2 U治疗。1例主动脉弓降部溃疡患者以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左侧肱动脉穿刺点出现假性动脉瘤,予以外科修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7(6~10)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再次手术或死亡。结论:PCI联合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切口或穿刺部位出血性并发症应予警惕。术后药物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冠心病的治疗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比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连续入选889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将需要输血的患者(643例)随机分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去白组,322例)和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悬红组,321例),未输血的患者归为未输血组(246例),去白组患者只接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悬红组患者只接受悬浮红细胞的输注.对比3组患者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WBC、Hb,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术前一般资料去白组与悬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白组和悬红组比较,未输血组患者年龄小、体重大、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输注量去白组与悬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未输血组[(26.7±9.5)h]、去白组[(38.9±39.5)h]、悬红组[(48.7±66.1)h]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ICU停留时间未输血组[(1.7±1.1)d]、去白组[(2.6±2.0)d]、悬红组[(3.0±3.9)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输注悬浮红细胞相比,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分析吸烟对人外周血微核和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的影响。 方法 以2016年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吸烟者为观察对象、非吸烟者为对照。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均为48人,排除射线从业者和近期射线暴露者,对年龄、性别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进行适当匹配或控制,采用微核试验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其他核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计算微核和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发生率。 结果 吸烟组经典微核细胞检出率(4.08‰ vs.3.19 ‰, χ2=5.32,P=0.021 1)、核连接细胞检出率(2.83‰ vs.1.98‰, χ2=7.29, P=0.006 9)、核畸形细胞检出率(3.63 ‰ vs.2.50‰, χ2=9.95,P=0.001 6)、核固缩细胞检出率(4.67‰ vs.3.58‰, χ2=6.86,P=0.008 8)和核崩解细胞检出率(2.56‰ vs.1.77‰, χ2=6.96,P=0.008 3)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吸烟者外周血微核及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率增高,提示吸烟可损伤细胞核、诱发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106.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常用靶向药物之一。波生坦作为第1个研发并应用于临床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目前广泛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单药治疗方面,波生坦可以改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状态和长期生存率;但其应用于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仍缺乏证据。对于心功能Ⅲ~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初始应用波生坦联合另一种靶向药物治疗可能优于单药治疗,而对于心功能Ⅱ~Ⅲ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目前仍缺少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7.
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LMCAA患者,男3例、女3例,1例成人、5例婴幼儿。6例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MDCT)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内径偏细,起源显示欠清晰,不除外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近段发育细,似壁内走行、开口狭窄;另4例超声仅提示二尖瓣脱垂并大量反流,冠状动脉未探及异常。5例经MDCT明确诊断为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1例不除外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重度狭窄或闭锁。6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为LMCAA。结论 LMCAA属罕见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可提示该病;CT对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LMCAA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8.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是一种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1]。PA/IVS的病理解剖包括肺动脉瓣的完全梗阻、发育不良且发育程度不等的右心室及三尖瓣、伴或不伴冠状动脉畸形。该病自然病死率极高,如果不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患儿2周内死亡率达50%,6个月内死亡率为85%。鉴于PA/IVS病理解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治疗方法尚有争议。为了相对规范PA/IVS的外科治疗策略,我们结合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该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09.
《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即"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委员会(JNC)第8次报告,简称"JNC8")的发布,以简明实用、充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的特点而受到关注,但由于仅仅忠实于循证证据而缺乏灵活性也引来了分歧。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广泛争鸣。在政府放弃主导的情况下,2013年底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国际高血压学会(ISH)也联合发表了《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  相似文献   
110.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发展,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医疗数据急剧增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可生成不同主题的数据库,创造巨大的附加价值。同时,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指导医疗活动,提高医疗诊治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