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30篇
皮肤病学   6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弓形虫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寄生虫病。弓形虫在人体内寄生,可引起多种组织和器官的病变,而不同器官受损导致的后果则有很大差异。中枢神经系统弓形虫病是该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若延误诊治,后果将很严重,甚至死亡[1]。为探讨...  相似文献   
62.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Z  Wu XX  Fu LC  Luo HM  Chen S  Guo WZ  Deng WD  Zhou YY  Lai CH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9-383,I0007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 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相似文献   
63.
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调查及皮试液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9月,我所先后收治了5例管圆线虫病人,该组患者均于起病前在辽宁省盘锦市餐馆内食用过未熟的螺肉。为此,我所收集了当地人工饲养的褐云玛瑙螺,进行了带虫情况的调查。同时,制备了管圆线虫皮试液,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血清β-防御素2(h BD2)、β-防御素3(h BD3)与维生素D(VD)的关系及其预测CAP的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AP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 BD2和h BD3,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VD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h BD2、h BD3与血清VD[25(OH) D_3]之间的相关性。入院后30 d随访,按临床结局将CAP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分析不同变量对CAP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研究共入组395例CAP患者,386例进入最终统计学分析。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22. 18 (55. 79,365. 23) pg/ml、66. 89(46. 05,110. 46) pg/ml、14. 81(10. 0,19. 81) ng/ml,VD缺乏在CAP患者中占75. 4%。(2)血清h BD2(rho=-0. 222,P 0. 001)和h BD3(rho=-0. 103,P=0. 043)水平与血清25(OH) D3水平呈弱负相关,血清h BD3与h BD2呈中度正相关(rho=0. 411,P 0. 001)。(3)40例患者预后不良,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就诊前应用抗生素、肺炎严重指数(PSI) 90、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 8 mg/L、血沉(ESR) 20 mm/h、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_2)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55、0. 21、0. 72。(4)就诊前应用抗生素,以及D-dimer、Alb和PaO_2水平对是否发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结论在CAP患者中,血清25(OH) D3水平与h BD2和h BD3水平呈负相关。h BD2、h BD3和VD水平均不能预测CAP的预后。未早期使用抗生素、D-dimer升高、低白蛋白血症、Pa O2下降仍是CAP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正>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术语,可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和恶性占位性病变,由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病因种类较多,鉴别诊断困难,特别是一些少见、罕见的病种,容易被误诊。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及血液病,常累及的部位是呼吸道及消化道,肝脏受累较为少见。对于同时具有上述两大特点的病例,能够准确找到病因并给予积极治疗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教研室以一例肝内病变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疗过程为线索,组织全院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门诊宫颈炎患者解脲脲原体(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进行分析,了解抗生素敏感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采集宫颈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支原体相关试剂盒进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7.3%。解脲支原体检出率为33.10%,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为13.0%,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为1.3%。79例单纯解脲支原体株体外抗生素敏感性显示:对四环素族多西环素97.5%,美满霉素97.4%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敏感性不一:克拉霉素94.9%,阿奇霉素75.9%,交沙霉素96.2%,红霉素44.3%,罗红霉素32.9%;对喹诺酮类如加替沙星89.9%较敏感,而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敏感性差;对克林霉素和甲砜霉素不敏感;3例人型支原体的抗生素敏感性为对四环素族多西环素、美满霉素100%敏感,对交沙霉素和克林霉素100%敏感,31例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的抗生素敏感性分别为:美满霉素83.9%,多西环素87.1%,交沙霉素83.9%,加替沙星35.5%,对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敏感性低。结论宫颈炎患者中支原体检出率较高,其中单纯解脲支原体检出率较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阳性率高,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族中的多数抗生素敏感,治疗选择余地大。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敏感性抗生素种类少,可选择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基于输入性疟疾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及其实施效果。方法针对例输入性疟疾制定标划的基于临床路径的程序化健康教育模式,入组4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分析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等数据。结果凡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疟疾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平均住院日为7.24 d,较2011年同期住院疟疾患者平均住院日8.65 d,缩短了16.3%。疟疾出院患者次均总费用较临床路径实施前降低了13.45%,药占比疟疾由临床路径实施前的17.79%减至13.80%。结论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模式更有利于输入性疟疾患者的医疗救治和健康康复。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致急性肝损害作用. 方法 对4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接受阿苯达唑治疗后出现的急性肝损害(肝功能变化)、基础疾病及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1)用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疗程结束后,26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范围为42.00~252.00 U/L,平均(97.66±56.66)U/L;9例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范围为41.00~131.00 U/L,平均(60.66±29.34)U/L;13例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范围为56.90~213.00 U/L,平均(99.52±46.65) U/L;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质及胆红素水平未见显著变化;2)阿苯达唑治疗过程中,同时加用保肝药物(甘利欣、肝泰乐)组68.42%(13/19)氨基转移酶升高,未使用保肝药物组59.09%(13/22)氨基转移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异常者停用阿苯达唑后开始出现好转,出院2个月后血清氨基转移酶大多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口服阿苯达唑可导致急性肝损害,其剂量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临床应用时注意监测肝功能,并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69.
我们应用特异的抗猪囊尾蚴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Cy1),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抑制性ELISA方法以测定囊尾蚴病患者的循环抗原(CAg)。测定灵敏度为ng水平。83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的CAg阳性率为71.1%。其范围为0.16-128μg/ml。对41例囊尾蚴病患者,同时测定了血清和脑脊液中的CAg。单项或两项阳性的总阳性率为90.2%。114例正常人血清、107例其它寄生虫病患者(包括30例包虫病患者)的血清及10例非寄生虫病患者的脑脊液的CAg量均为零。有23例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半年到1年后,有21例抗原浓度为零。另2例分别为0.64μg/ml和1.6μg/ml。表明测定CAg不仅可以确定活动性囊尾蚴感染,而且可考核疗效。  相似文献   
70.
用福尔马林固定粪便标本,从中抽提DNA。采用两对可区别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与非致病的引物进行PCR扩增。32例经镜检证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带囊者均呈PCR阳性反应,其中6例(18.8%)仅对致病性引物、25例(78.1%)仅对非致病性引物显示阳性反应,1例(3.1%)则对致病及非致病引物均呈阳性反应。致病性PCR阳性者与受试者的临床表现(腹泻或痢疾粪便)密切相关(OR=31.5)。所有对照者(粪便中无溶组织内阿米巴)均呈PCR阴性反应。用PCR,镜检及ELISA方法对一组人(40例)进行阿米巴流行病学检测。粪检阳性率7.6%、PCR阳性率20%、ELISA阳性率25%,由于ELISA阳性者尚包括既往感染,故在3种方法中PCR是确定现症感染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PCR技术也是鉴别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性、诊断阿米巴病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