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比较半椎体切除术与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96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48例采用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治疗(截骨矫形组),48例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切除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脊柱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24)个月。与截骨矫形组比较,半椎体切除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Cobb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比较,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更为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更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信息动态     
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CVT)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距舟关节脱位,又称“摇椅足”,其病因尚不明确.发生率为万分之一[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CVT患儿骨性结构、关节、韧带和肌肉等发生很大变化,舟骨与距骨颈的背侧形成关节,将距骨锁在垂直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固定性跟骨马蹄样外翻和舟骨向距骨背侧脱位,发病率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1/10[2].  相似文献   
23.
24.
范竟一  张学军  李承鑫  孙琳 《武警医学》2017,28(12):1209-1212
 目的 探讨一种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9-02至2015-10,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分步延长法,对29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儿进行了矫治。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及拍摄患肢X线片,评估术后患肢畸形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儿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尺骨平均延长3.2 cm;1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骨不连,通过调整延长速度后逐渐愈合;1例拆除外架后发生尺骨骨折,石膏固定后自行愈合。术后患儿腕关节、肘关节及前臂功能均得到改善。 结论 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分步延长法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效果明显,但术中要注意熟练操作,避免副损伤的发生,延长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延长速度,做好各项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血友病关节出血情况和关节结构、功能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三者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4-8岁男性中型-重型血友病A且有关节出血记录的患儿,以每位患儿出血次数最多的1个关节为研究关节。收集患儿研究关节的出血情况,包括研究关节的首次关节出血年龄、年关节出血率、近3个月关节出血次数及总出血次数。同期采用Pettersson评分系统对关节结构评分,采用HJHS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2)将研究关节的关节出血情况分别与该关节X线Pettersson评分和HJHS评分进行分析,并将X线评分与HJH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共收集16例血友病A患儿,16例研究关节的总出血次数与HJHS评分呈正相关(P0.05),年关节出血率、近3月总出血次数、首次出血年龄与HJH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首次关节出血年龄、年关节出血率、近3月关节出血次数及总出血次数与Pettersson评分相关性均较小。(2)16例研究关节的Pettersson评分与HJHS评分呈正相关(P0.05)。(3)4例无出血的研究关节,Pettersson或HJHS评分异常;3例Pettersson和HJHS评分均为0的研究关节,有关节出血;5例Pettersson或HJHS评分异常的研究关节,出血及另一项评分为0。结论关节总出血次数越多,对关节功能影响越明显。但仅根据出血评估关节病变情况来调整治疗是不全面的,需结合关节结构及功能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儿童甲下外生骨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2例甲下外生骨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20.2±34.7)个月,范围为43~182个月;病程为(13.5±10.7)个月,范围为3~48个月。21例的病灶位于趾骨末节,1例位于指骨末节(右手示指)。21例中,左足8例,右足13例;[足母]趾14例,第2趾3例,第3趾3例,第4趾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有明确外伤史的患儿4例,有明确感染的5例;18例有趾(指)甲畸形;17例趾(指)甲有压痛。记录患儿甲下外生骨疣的发生部位、趾(指)甲有无畸形、有无压痛、有无外伤史、有无感染、手术方式等。结果22例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6例。术中对27.3%(6/22)的患儿拔甲,72.7%(16/22)的患儿没有拔甲,27.3%(6/22)的患儿修补缝合甲床,若不能直接缝合,则削切正常甲床的薄层组织作为补片修补缝合甲床;4.5%(1/22)的患儿复发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所有患儿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未见足趾或手指坏死、甲沟炎、趾(指)甲变形等并发症,趾(指)甲外观平坦,患儿及家长满意。所有患儿接受手术的足趾或手指均无活动受限、僵硬等功能异常,末次随访时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均不受影响,其中有1例患儿甲下骨疣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重新行甲床分离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再次复发。结论儿童甲下外生骨疣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足母]趾,可能与外伤有关。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灶部位与甲床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口与甲床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8.
高雪氏病与骨关节疼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雪氏病与骨关节疼痛1例许世刚王晓红潘少川患儿,男,8岁,3年中3次因发热伴严重骨关节疼痛入院治疗。患儿2岁时肝脾肿大,骨穿找到高雪氏细胞。4岁时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平时经常诉膝关节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不伴有红肿及发热,卧床休息1~2天后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及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是否可以在80 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扫描中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以减少放射线对患儿的损伤。方法:连续选取36例因脊柱病变需要复查脊柱CT的患儿行80kV,50mA低剂量扫描作为观察组,将所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0.625mm的MBIR图像、ASIR图像、FBP图像。所有患儿治疗前的脊柱CT检查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120kV,余扫描参数不变,图像重建为0.625mm的FBP图像。四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1~4分制(3分合格,4分最好)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椎体结构显示能力;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L1椎体以及同层面背侧肌肉的CT值及噪声值,并计算椎体的SNR及CNR。同时并记录两次检查剂量报告表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图像以及观察组的MBIR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客观噪声结果:观察组MBIR、ASIR、FBP以及对照组FBP图像分别为17.35±2.70、50.89±4.24、76.68±7.11、28.49±3.25,信噪比分别为5.75±1.05、2.74±0.41、1.90±0.28、4.19±0.43;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14±0.91、2.74±0.38、1.892±0.33、4.46±0.86;观察组放射剂量CTDIvol、DLP分别为(0.77±0.02)mGy,(51.28±11.67)mGy·cm,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5.47%,64.76%。结论:应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结合MBIR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达到减少患儿放射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分析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弯型变化。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1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AIS患者75例,其中女性69例,男性6例,初始年龄11.9±1.0岁,初始主弯Cobb角29.8°±8.5°,初始Risser征≤2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初潮时间、每日佩戴时长、初次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X线片。所有患者随访至结束支具治疗后1年。使用主弯分型和改良Lenke分型(modified Lenke classification system,mLenke)统计患者弯型,分析不同弯型患者的支具疗效和弯型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25.7±10.8个月的支具治疗,结束支具治疗时年龄14.2±1.2岁,主弯Cobb角27.6°±12.0°。其中63例患者侧凸控制,12例患者侧凸进展,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腰弯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高于主胸弯患者(P=0.043,P=0.003)。各mLenke分型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及侧凸控制率存在差异(P<0.001,P=0.005),其中,Ⅴ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最高,Ⅳ型患者支具治疗成功率最低,Ⅱ型患者侧凸控制率最低。支具治疗前后,各主弯分型患者数量比例存在差异(P=0.019),各mLenke分型患者数量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71)。各主弯分型(P<0.001)和各mLenke分型(P=0.020)的弯型变化率存在差异。两种弯型分类系统中,弯型变化患者和未变化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弯型AIS患者的色努支具疗效存在差异,以胸弯为主弯的患者相较于以腰弯为主弯的患者支具疗效较差;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以主弯上移为趋势的弯型变化;不同弯型患者的弯型变化率和弯型转归不同,弯型变化也可发生于侧凸控制或矫正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