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系统了解全球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为构建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及开展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 1995-2015年结直肠癌自然史模型研究,摘录汇总癌前病变及癌症分期的分类系统及对应转归概率,指标主要为1年进展或消退概率的中位数(M)值。结果 最终纳入24篇文献,其中多数(22篇)采用马尔可夫模型。腺瘤分类系统包括按风险高低(9篇)和腺瘤大小(13篇,细化为两种)。(1)基于风险分类系统的研究显示,从健康发展为低风险腺瘤其1年概率的M=0.016 0(0.002 2~0.020 0),低风险进展为高风险腺瘤和高风险进展为结直肠癌概率的M值分别为0.020(0.002~0.177)和0.044(0.005~0.063)。(2)7篇以腺瘤10 mm为界的模型文献提示,由“健康”发展为<10 mm腺瘤的1年概率M=0.016 7(0.015 0~0.037 0),<10 mm腺瘤发展为≥10 mm的概率M=0.020(0.015~0.035)。(3)6篇以腺瘤≤5、6~9及≥10 mm(微小、小及大)为分界的文献中,由“健康”发展为微小腺瘤概率的M=0.013(0.009~0.019),微小腺瘤成为小腺瘤和小腺瘤成为大腺瘤概率的M值分别为0.043(0.020~0.085)和0.044(0.020~0.125)。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主要包括癌灶范围分类(LRD,10篇)和Dukes’分期(7篇),TNM分期研究仅3篇,其参数更有限。个别文献提供了“锯齿状腺瘤路径”及其参数。结论 目前全球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文献有限,且多将“腺瘤”设置为癌前病变类型,而按“腺瘤风险”的分类与我国临床及大型癌症筛查项目一致,文献常见的癌症分期系统较难与我国主要使用的TNM系统数据对接,后期参数确定还需结合结直肠癌其他分期系统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2.
肺癌筛查领域指南方法学质量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早期筛查可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依据高质量的筛查指南进行实践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外肺癌筛查指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我国的肺癌筛查权威指南的制定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 CL)、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Medicine database, CBM)和万方等中英文共7个数据库(截至2016年2月)和相关网站有关肺癌筛查指南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按既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纳入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国内外独立报告的具备方法学描述的肺癌筛查指南,采用欧洲指南研究与评估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 Europe, AGREE II)对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共纳入11篇报告研究方法的肺癌筛查指南。②纳入指南主要由美国(81%)发布,中国和加拿大各发布1篇具备方法学描述的指南。③政府发布指南1篇,肿瘤/胸科等专业机构发布指南数9篇,未指明发布机构的指南1篇。④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范围和目的”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80分,“参与人员”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52分,“严谨性”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50分,“清晰性”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76分,“应用性”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43分和“独立性”领域总体评价结果平均59分。2013年和2015年发布的指南在各领域评分较高。加拿大的指南在6个领域得分均最高。7篇指南为A推荐等级,其余4篇指南为B推荐等级。结论①指南发布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肺癌疾病负担较重的国家。②指南的制定或更新有不断打破国家和地区界限的趋势。③循证实践指南制定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研究制定临床指南的趋势。④我国发布了1篇原创和独立呈现的肺癌筛查指南,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全球X线摄影技术运用于乳腺癌筛查的准确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方法 在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文献库中,通过疾病名称、筛查干预、结果指标等关键词整合进行检索。截至2015年6月4日,共检索获得1 167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主要摘录筛查试验中的真阳性、假阳性、假阴性、真阴性的“四格表”数据。采用QUADA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分析方法判断研究间的阈值效应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对X线摄影技术在所有人群和乳腺致密的亚组人群中筛查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Meta分析;对样本量大于10万的亚组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Q检验和I2统计量分析文献异质性,以漏斗图和线性回归方法检验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48篇(欧洲地区及美国38篇、亚洲地区8篇、大洋洲地区2篇),总样本量为8 551 873例,筛查开展时间为1975-2013年,对象起止筛查年龄大部分在40~75岁。分析得出,X线摄影技术用于乳腺癌筛查的AUC为0.95(95% CI:0.93~0.97),总体灵敏度为0.81(95% CI:0.77~0.84),总体特异度为0.96(95% CI:0.94~0.96),敏感性分析提示该结果稳定。其中对乳腺致密人群的亚组分析显示,X线摄影技术的合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95% CI:0.61~0.83)和0.93(95% CI:0.89~0.96)。漏斗图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X线摄影作为乳腺癌筛查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乳腺致密女性的筛查准确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油炸食品摄入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2005-2013年在河南省农村地区开展上消化道癌症筛查项目的11个行政县(市)的40~69岁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生活方式等信息,采用碘染色内镜进行筛查并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依据病理诊断标准分为不同病变等级,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油炸食品摄入频率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食管正常8 792例、轻度增生3 680例、中度增生972例、重度增生/原位癌413例、食管癌336例。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和饮酒状况后,油炸食品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与不食油炸食品者相比,当油炸食品摄入频率<2次/周时,其OR值为1.60(95% CI:1.40~1.83);当油炸食品摄入频率≥ 2次/周时,其OR值为2.58(95% CI:1.98~3.37)。结论 油炸食品摄入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数据以系统了解其疾病负担情况。方法 自《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GLOBOCAN 2012、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WHO死亡率数据库和全球疾病负担(GBD)2013国内外8个资料数据源,摘录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数据,分析乳腺癌疾病负担现况及发展趋势。结果 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死亡粗率在1973-2005年间翻了1倍(城市和农村增幅分别为127.4%和75.2%);其中Joinpoint分析显示,WHO死亡率数据库中1987-2000年我国乳腺癌死亡粗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1%(P<0.0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来源的2002-2013年城市地区乳腺癌死亡粗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7%(P<0.05),农村则无明显变化(P>0.05);GLOBOCAN 2012估计2012年我国乳腺癌世标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是22.1/10万和5.4/10万,其中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至45~59岁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缓;《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农村地区的2倍和1.5倍;GLOBOCAN 2012预测至2035年我国乳腺癌发病与死亡将分别达到25.2万例和7.6万例,其中6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数量增幅更明显;GBD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乳腺癌DALY为166.6万人年,占全球12.7%,较1990年增加56.7%,其中DALY率峰值年龄是50~59岁,伤残损失寿命年占DALY比重的全国水平为8.7%(分省份该数值范围为8.1%~9.0%)。结论 我国女性因乳腺癌所致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尤其城市人群;建议深入开展乳腺癌DALY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全球乳腺癌自然史模型研究及相关参数,为构建我国人群特异性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1980-2015年乳腺癌自然史模型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开展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归纳乳腺癌自然史状态及相关参数。结果 共纳入文献36篇,首篇文献发表于1990年;研究集中于欧美国家,仅2篇涉及中国人群;其中筛查项目评价有32篇,方法多采用为Markov模型(32篇)。模型设置状态包括"健康"(36篇)、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17篇)、浸润癌(36篇)和死亡(27篇)。明确报道浸润癌分类系统主要有肿瘤大小(9篇)和TNM分期(9篇,其中3篇报道有1年进展概率):DCIS发展为Ⅰ期、Ⅰ~Ⅱ期、Ⅱ~Ⅲ期、Ⅲ~Ⅳ期乳腺癌的概率M值(范围)依次是0.279(0.259~0.299)、0.150(0.069~0.430)、0.100(0.060~0.128)和0.210(0.010~0.625)。有15篇报道乳腺癌从临床前期到临床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1.95~4.70年,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延长;7篇报道了DCIS对应时长。结论 目前乳腺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渐受关注,但未见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报道;导管原位癌出现症状时长参数有待合理转化;采用浸润癌分类系统多样但进展概率参数有限,对构建我国人群特异性模型有一定参考但也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我国乳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大陆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进展。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199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录文献,对纳入研究基本信息、人群项目参与率及检出率、模型研究方法学、经济学评价方法及结果等信息进行摘录和比较,采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规范(CHEERS)评价报告质量(总分24分)。结果 共检索356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均发表于近4年(2012-2015年),其中11篇基于人群、3篇基于模型研究。筛查起始年龄为18~45岁,终止年龄均≥59岁;筛查技术包括临床检查、超声和钼靶单一或联合筛查。有7篇报道了研究角度,其中为政府等服务提供方5篇,社会角度2篇;仅有5篇研究进行了成本和(或)效果贴现。11篇成本-效果分析中,有9篇提供了评价指标检出1例乳腺癌的成本,为5.0~229.3(M=14.5)万元。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为指标的成本-效用分析仅4篇,相应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0.3万元~27.1万元(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4.9万元)。13篇文献平均得分14.5(9.5~21.0)分,总分24分,其中研究角度、贴现率、ICER及不确定性等维度得分较低。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乳腺癌筛查的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模型研究;各研究间方法及结果可比性一般,报告质量有待加强。应从社会角度全面核算成本后对筛查项目开展以QALY或DALY为指标的成本-效用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