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2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II型登革热病毒NS1基因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发登革热血清学检测试剂盒提供抗原。方法RT-PCR扩增II型登革热病毒NS1基因并测序列,并定向克隆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A,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NS1。并将pFastBac-NS1转化到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筛选到重组转座子rBacmid-NS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rBacmid-NS1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V-NS1。rBV-NS1感染Sf9细胞后,通过SDS-PAG和Western blot检测NS1重组蛋白。结果成功克隆II型登革病毒NS1基因,SDS-PAGE、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NS1基因在昆虫细胞得到表达,能与登革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免疫原性。结论II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在昆虫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S1的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细胞中表达汉坦病毒(HV)S基因,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用于检测血清中抗HV特异性抗体IgG。方法 PCR扩增HV-Z10株N蛋白(NP)编码基因,基因工程方法构建NP编码基因昆虫表达系统 rBAC-Z10S-TN。间接荧光法了解重组NP(rNP)表达及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情况,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表达情况。建立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样品,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比较。结果 rBAC-Z10S-TN高效表达rNP,SDS-PAGE显示rNP的蛋白表达带,此抗原仅与HFRS患者血清起反应。经双盲试验,两法检测血清143份,HFRS阳性符合率为97.67%。结论 成功构建了HV-Z10株NP编码基因高效真核表达系统。所建立的免疫印迹法可作为HFRS简便、安全、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后备毒株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阳性鼠肺中分离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库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疫区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长爪沙鼠分离病毒,并将分离到的HV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毒株的型别,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繁殖特性、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结果从疫区32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9株HV,经单克隆直接荧光血清检查6株为汉滩病毒株,3株为汉城病毒株,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其中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较高,汉滩和汉城毒株的病毒和抗原滴度最高分别达106.50、106.00和1∶5120、1∶5120。结论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均较高,可作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的筛选毒株。  相似文献   
4.
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毒种检定及毒种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制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按照《中国药典》三部“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中的要求,建立用于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毒种库。方法从国外引进2株H5N1禽流感疫苗的毒种(R1194和R1203),进行全面检定,建立三级种子库,即原代、主代和工作代,用于疫苗生产。结果引进的R1194和R12032个毒株能在胚蛋中大量增殖并稳定传代;与普通流感A1,A3,B作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表明,符合H5N1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经对血凝素序列测定,证实了引进的2毒株为H5N1禽流感病毒;测得的序列与原始株序列比较可知,2毒株均已去除有毒基因,属弱毒株;确定2毒株的P2为原代,P4为主代,P5为工作代。结论引进的R1194和R1203毒种为H5N1禽流感减毒株,可用于禽流感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荧光定鼍RT-PCR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登录的乙脑病毒毒株序列,应用生物软件在乙脑病毒基因的保守区设计与筛选引物和探针,对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通过对蚊虫样本的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 优化结果表明荧光定量RT-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0.1 μmol/L探针浓度,0.2μmol/L引物浓度,5 mmol/L Mg2+浓度.结果 表明该方法对乙脑病毒的检测有高度的特异性、通用性,对1~4型登革热病毒、狂犬病毒、汉坦病毒(SEO型与HTN型)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的灵敏度达0.1 TCID50,重复性分析表明同一样品Gt值的重复检测4次,其标准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分别为0.033、0.079、0.149和0.411.对110批蚊虫标本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榆测,结果荧光定量RT-PCR检测出7份阳性,而病毒分离则只检测出3份阳性,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更敏感,可直接从蚊虫样本中检测乙脑病毒核酸,从病毒核酸提取至完成检测仅需3 h左右,且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结论 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的特点,适用于乙脑病原学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2007年浙江省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2007年在浙江省采集蚊虫标本,用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的病毒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采集到4735只蚊虫,分离到2株致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免疫荧光和RT-PCR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JEV),利用病毒PrM区段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分离的2株病毒属于基因Ⅰ型JEV.对这2株病毒的E基因区段进行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8.8%.与疫苗株SA14-14-2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在87.7%,氨基酸同源性在96.4%以上,共有14个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结论 在浙江省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鉴定为基因Ⅰ型JEV,是浙江省近年来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8.
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检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用H5N1禽流感毒种(R1194和R1203),按设计的生产工艺,制成的疫苗进行全面检定,选取其中较好毒株生产的疫苗,用于以后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前研究的动物免疫。方法利用从国外引进2株H5N1禽流感病毒,设计生产3种疫苗(全病毒、裂解-1、裂解-2)的纯化工艺,优化纯化条件,全面检定制成的疫苗,比较2毒种生产疫苗的质量。结果2毒株在接种滴度104EID50/ml(半数鸡胚感染剂量/ml),培养温度34.5℃,培养时间3 d的条件下,病毒增殖滴度较高;检定结果证明,制成的所有疫苗中反映质量的内毒素、卵清蛋白、总蛋白、总蛋白与血凝素之比这4项指标,明显优于国家标准;3种工艺疫苗的电镜形态完全不同;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全病毒疫苗和裂解-2疫苗的蛋白条带形态相似,但裂解-1疫苗在32 KD左右的条带缺失;毒种R1203株疫苗的产量明显高于R1194株。结论设计的3种生产疫苗的纯化工艺,均可生产出高质量的疫苗;毒种R1203株的疫苗产量高于毒种R1194株;可用R1203毒株,按3种不同工艺生产的疫苗接种动物,观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9.
汉坦病毒浙江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浙江新分离的汉坦病毒ZJ4、ZJ7毒株,与20年前浙江分离的汉坦病毒Z10疫苗株的M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方法 提取汉坦病毒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部分M基因片段,克隆入质粒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 汉坦病毒浙江新分离株ZJ4、ZJ7均为HTN型病毒,ZJ4、ZJ7株与Z10株部分M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8.3%和92.3%。结论 新分离株ZJ4、ZJ7株与疫苗株Z10株分离时间跨度有20多年,其相互间变异不大,证实了HTN型汉坦病毒基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伯氏疏螺旋体组氨酸激酶Ⅱ(Hk2)和反应调节蛋白Rrp2共同组成一个二元信号系统,控制病原菌侵染哺乳动物所需致病因子的表达,但Hk2的生物学功能有待验证。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得到hk2敲除菌株(hk2-),并利用蜱-鼠动物模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结果 hk2-能够通过人工针刺正常感染小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吸血的幼蜱和若蜱中肠能够检测到hk2-,定量PCR结果显示hk2敲除并不影响病原菌在若蜱中肠的繁殖,但在蜱叮咬状态下只有50%的小鼠能够被hk2-感染。结论Hk2不影响病原菌从鼠传播到幼蜱及随后在蜱体内的长期寄生,但hk2敲除降低了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蜱叮咬)感染小鼠的能力,研究结果暗示Hk2在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功能是协助病原菌高效地侵染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