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Jane Armitage在报告中展示了来自HPS研究2万名受试者的最新证据。 HPS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他汀类药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rmitage等关于CRP的研究利用了来自HPs研究的两类数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期间5年的随访和临床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的长达4年的延长随访。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成年人饮茶与脑卒中发生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饮茶和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结果 桐乡居民最主要的饮茶品种为红茶(79.78%),其次是绿茶(20.08%)。调查对象中,每周饮茶者的比例为31.27%,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0.24%和10.30%;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1 487例男性和1 769例女性被新诊断为脑卒中。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BMI、腰围和SBP等多种危险因素后,脑卒中发病风险随日均饮茶克数的增加而降低,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0.1~、3.0~和≥5.0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分别为0.93(0.85~1.00)、0.88(0.77~0.99)和0.79(0.69~0.89)。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5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在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中分别为0.71(0.59~0.86)和0.97(0.77~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不饮酒与饮酒的人群中分别为0.70(0.58~0.84)和0.96(0.7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分别为0.60(0.44~0.81)和0.86(0.73~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结论 饮茶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饮茶的保护作用在吸烟者、不饮酒者以及中心性肥胖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4.
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成年后近期和远期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月经初潮年龄与女性成年后近、远期肥胖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苏州点2004-2008年调查的具有完整初潮与身体测量数据信息的30 895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初潮年龄分为3组:≤ 12、13~16、≥ 17岁,其中≤ 12岁初潮年龄为过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成年后近、远期肥胖的影响。结果 调查对象月经初潮年龄为(15.64±1.92)岁,1 421人(4.6%)月经初潮过早。随着出生年代的推迟,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调查对象成年后近期肥胖803人(2.6%),远期肥胖3 738人(12.1%)。调整年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绝经状态等因素后,月经初潮年龄过早是女性成年后发生近、远期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45(1.74~3.45)和1.99(1.69~2.34)。月经初潮年龄与绝经状态对远期肥胖无相乘交互作用(P=0.324)。结论 月经初潮过早是女性成年后发生近期肥胖和远期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