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9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70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869篇
内科学   486篇
皮肤病学   69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276篇
外科学   885篇
综合类   1206篇
预防医学   556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267篇
  20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18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肠癌的腹腔镜外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技术因被认为创伤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早期恢复而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就近年来国外杂志发表的腹腔镜在大肠癌外科中的应用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精子形态变化对体外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ICSI和IVF受精率的统计,比较精子形态中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畸形精子指数(TZI)和精子畸形指数(SDI)对受精结果的影响。方法:用Krger's严格标准法分别计算每组样本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和SDI值,与受精率进行比较。结果:①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与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SDI均无相关性。②IVF组和ICSI组中SDI>1.6和SDI<1.6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VF组和ICSI组中精子正常形态率≤15%与精子正常形态率>15%的二组间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形态在体外受精时对受精率无影响,不能用精子形态来直接评价体外受精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初步经验,评估其手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7月,对7例临床诊断为Ⅰ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施行了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为30岁,睾丸肿瘤大小为3.0 cm×2.5 cm×2.0 cm~6.5 cm×4.5 cm×3.0 cm,左侧3例,右侧4例,均通过B超、腹膜后CT、胸片检查,并施行了根治性睾丸切除和病理证实。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施行了3个疗程的化疗。结果:7例均获得成功,无1例改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120~210 min,平均160 min,手术失血量50~200 ml,平均150 ml,均未输血。术后1~3 d肛门排气,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 d。病理报告6例均无转移性淋巴结,其中1例为1/18淋巴结转移,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32个月,平均14个月,阴茎勃起功能良好,射精功能正常。定期复查血hCG、AFP均阴性,B超复查均未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胸片表现均正常。其中淋巴结阳性1例患者术后接受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随访6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以代替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4.
腹腔镜肝胆胰脾外科手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的发展使得腹腔镜技术被广泛接受并获得巨大发展。从来没有其他技术能够像腔镜技术这样深刻的影响着外科医生的观念和手术方式。大量的临床实践已证实多种腹部手术能够安全地在腹腔镜下实施,并具有传统手术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具有传统复杂外科手术的素养的外科医师,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能使更多高难度手术得以在腹腔镜下完成,开展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各地区腹腔镜技术发展极不平衡,为增进交流,共同推进和提高腹腔镜技术水平。本文就腹腔镜肝胆胰脾外科手术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5.
规范腹部CT检查保证诊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机的广泛普及,CT检查已成为腹部疾病临床诊断最为重要的常规检查手段。从理论上,CT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清晰度越高、越好,这2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增加X线的剂量为代价的;而且层厚越薄信噪比越差,当层厚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与诊断质量的提高并不呈正相关,甚至可能不再有意义。一味地追求薄层、高清晰,会造成患者接受过多不必要的X线剂量。  相似文献   
56.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影像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HMEA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像表现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4例HMEA中,2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诊断正确。影像表现主要为:(1)平扫呈等低或等稍高密度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病理特点足瘤内有丰富的窦隙状薄壁分隔微血管网,无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1例伴厚壁的血管。(2)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快出”,中央可见粗大的动脉。病理特点为瘤中央有畸形粗大厚壁的动脉,无脂肪细胞夹杂其间。结论HMEA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构直接相关,根据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57.
患者 女,32岁。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腰部及右下腹胀痛,当地医院B超提示“右肾结石”,1个月前症状加重.持续疼痛.伴肉眼血尿,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体检:右肾轻度叩痛.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相似文献   
58.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2~69岁。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5例。损伤节段:LI5例,L210例,L34例,L42例,L㈨1例,L3.42例。AO分型:B型6例,C型1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1例,C级7例,D级1例。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影像学检查,测定Cobb角。结果术后1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平均28.4个月。2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1例无改善;9例B级患者,5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2例无改善:7例C级患者,5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11.5&#177;4.6)、(4.2&#177;4.7)和(4.0&#177;4.8)O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融合位置良好,无植骨块(钛网)移位、沉降及断钉、断棒和松动等现象。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可一期完成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最大程度保护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椎旁软组织进一步的损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9.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2个月入院.无呕血、黑便、便血,患病来体重无明显改变.体格检查:腹平软,未触及明显肿物,无压痛及反跳痛.胃镜:胃体大弯侧可见一直径0.5 cm大小溃疡,周围黏膜纠集,考虑为胃体溃疡.胃镜活检病理:胃体黏膜重度异性增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