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15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66篇
中国医学   69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51.
祝丽欣  陈芝  郭莹  黄绳武  石森林  刘会  熊阳 《中草药》2015,46(23):3482-3488
目的引入f_2相似因子法对银杏酮酯(GBE)缓释微丸的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各类成分(包括黄酮类和萜内酯类)的释放曲线进行分析,以能较全面地评价其体外释放。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测定GBE缓释微丸中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各类成分(槲皮苷、异鼠李素、芦丁、槲皮素、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的体外释放率,并进行f_2相似因子计算;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微丸释药前后的微观结构,结合方程拟合分别对微丸中总黄酮和各类成分的释药机制解析,以验证f_2相似因子法的可靠性。结果优化工艺的GBE微丸黄酮类和内酯类的各成分与大类成分总黄酮的f_2均大于50,说明大类成分总黄酮与各类成分体外释放曲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释药机制解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f_2相似因子法可运用于多组分中药缓释制剂大类成分和各类成分的体外释放评价。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乌灵菌发酵液对小鼠抗辐射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试验、血清溶血素和凝集素水平检测、碳粒廓清试验观察乌灵菌发酵液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检测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液学指标、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细胞微核率与血清及脏器中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观察乌灵菌发酵液对氧化应激与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乌灵菌发酵液3,0.6 g·kg-1剂量组DTH反应明显增强(P<0.01),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血清溶血素、碳粒廓清指数及胸腺系数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骨髓有核细胞数与骨髓细胞微核率无明显差异,血清与心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乌灵菌发酵液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与造血功能来发挥抗辐射功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筛选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GC-MS测定不同产地的15批白术饮片挥发油指纹图谱,通过清除1,1-二苯基-2-苦腈基(DPPH)和Fe3+还原/抗氧化能力法测定白术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并筛选活性色谱峰。结果 28个匹配指纹峰中,对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贡献度最大的前5个峰依次为:峰11 > 峰25 > 峰2 > 峰4 > 峰24;对挥发油还原Fe3+能力贡献度最大的前5个峰依次为:峰11 > 峰8 > 峰14 > 峰19 > 峰26。其中峰11的峰面积与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Fe3+能力均呈正相关。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定峰11为苍术酮,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苍术酮不仅是白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还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测定桂枝茯苓透皮贴中芍药苷、肉桂酸、丹皮酚的含量及释放度。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贴剂中肉桂酸、芍药苷和丹皮酚含量;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第四法测定贴剂的体外释放性能。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桂枝茯苓贴中3种成分的液相色谱法。芍药苷、肉桂酸和丹皮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6.08~144.72 μg·mL-1,0.32~2.91 μg·mL-1和8~72 μg·mL-1。精密度、重复性、24 h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良好。建立了桂枝茯苓贴剂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贴剂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建立的含量和释放度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5.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分布、生境、功效、主治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原植物。结论《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之基原为当今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urti cacannabina linn),本种的文献始载为清代查慎行的《人海记》。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山楝青的基原,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物候期、名称及功效主治等因素,结合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中山楝青的原植物为木犀科植物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履巉岩本草》山楝青药图是小蜡现存的第一幅植物彩图,将小蜡的文献始载从1848年提前至1220年,并首次记载小蜡的药用部位及功效,为小蜡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挖掘本草古籍中的中药资源,搞清其药物基原,对重续药史、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8.
咀嚼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咀嚼片的研究现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相关文献综述咀嚼片的特点、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等。结果咀嚼片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且方便的片剂形式。结论应加强对咀嚼片的研究,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59.
方罗  林能明 《肿瘤学杂志》2007,13(5):424-429
文章主要就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新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给药时间和不同剂量下的药动学研究,以及多柔比星联合用药时、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的特殊群体的药动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美丽胡枝子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美丽胡枝子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三氯化铝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272 nm。结果美丽胡枝子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叶1.43%、茎0.40%、根0.39%。结论美丽胡枝子各部位总黄酮的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叶>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