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1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81.
目的:深入分析某三甲口腔医院医师急诊技能掌握情况的现状并讨论相应对策。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医师急诊技能掌握情况的现状,分析影响急诊技能掌握情况的因素。结果:不同科室的医师对急诊技能掌握情况有差异(P < 0.05);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师对于急诊技能掌握情况基本相同([P]≥ 0.05);对于不同专业的急诊技能,各科室的掌握情况不均衡(P < 0.05)。结论:专科医院分科较细等特点,影响了口腔专科医师对急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82.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数据。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管数目,测量各根管口间的距离(近中颊侧根管口MBO、近中舌侧根管口MLO、远中颊侧根管口DBO、远中舌侧根管口DLO)和形成的角度(MBO?DBO连线与MBO?MLO连线的夹角∠DBML、MBO?DBO连线与MBO?DLO连线的夹角∠DBDL)。通过ROC曲线筛选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最佳诊断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对远中舌侧根管口及其他各根管口间形成的角度、距离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位远中舌侧根管口。结果:共获取300例患者572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远中出现双根管共213例,比例为37.2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管分组在性别、年龄、左右侧牙位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DBML为判断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远中舌侧根管口的最佳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其诊断的临界值为72.143°。∠DBDL和∠DBML比值为0.551;MBO?DLO和MLO?DBO比值为1.03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恒磨牙∠DBML为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诊断指标。∠DBML和∠DBDL角度和MBO?DLO和MLO?DBO距离比例关系可为临床上定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索双花百合片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的疗效及安全性,为EOLP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选择。方法:收集60例EOL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服用双花百合片,对照组服用转移因子胶囊。在口服用药的同时两组患者均配合使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和西帕依固龈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对比服用双花百合片前及1周后EOLP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糜烂面积缩小,疼痛减轻(P < 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双花百合片的EOLP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花百合片相对于转移因子胶囊治疗EOLP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且临床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分析天然牙列、全颌种植固定修复以及全口义齿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双侧咬肌(masseter muscle,MM)、颞肌(temporal muscle,TA)在下颌姿势位、最大自主紧咬、习惯性咀嚼时的肌电值,并利用获得的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c)、转矩指数(torque coefficient,Tc),并比较天然牙组、种植组以及全口义齿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3组组间颞肌、咬肌肌电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种植组的左侧咬肌活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均显著低于全口义齿组(P<0.05),而全口义齿组的左侧颞肌、右侧咬肌则分别于天然牙列组及种植组对应的咀嚼肌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下颌转动趋势显著高于种植组与天然牙组(Tc:P<0.05)。在最大自主紧咬以及咀嚼运动中,3组均表现出对称的咀嚼肌活动,种植组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的咀嚼运动模式即TA>MM(Ac<0)。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时,种植组与天然牙组咀嚼肌肌电值增加显著(P<0.05),但3组组间肌电变化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牙颌种植固定重建患者咀嚼运动模式以及协调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可作为良好的修复功能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微观形态以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制作相同规格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片(12 mm× 15 mm× 2 mm),经过厂家推荐的烧结程序完全烧结、常规表面抛光处理后分为对照、喷砂和氢氟酸3组,样本经过表面处理后以表面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并以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表面微观形态。结果:SEM观察显示,抛光陶瓷表面相对平整光滑,而氢氟酸处理后,陶瓷表面基质溶解,暴露出二硅酸锂晶体且相互交叉排列,氧化铝喷砂后陶瓷表面可见不规则浅凹状结构;表面轮廓仪测量结果表明喷砂及酸蚀处理后陶瓷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P < 0.05)。结论:氧化铝喷砂、氢氟酸酸蚀可以显著增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制备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双酸酸蚀和氢氧化钙/双氧水混合溶液水热处理,制备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1 h、6 h处理组)。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为对照组,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不同钛表面的微形貌和表面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试件表面,研究不同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双酸酸蚀钛表面制备形成2种形貌均一的纳米薄片膜层结构,均含有微量钙元素。相比于SLA钛表面,2种新型钛表面均有利于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显著增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 h处理组性能更优。结论: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87.
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的分布,以及牙冠宽长比(crownwidth/crown length,CW/CL)、龈乳头高度(palilla height,PH)和附着龈宽度(attached gingival width,AGW),为前牙美学区的口腔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招募江苏地区牙周健康的汉族志愿者108例(男52例,女56例),根据牙周透射探针法,将上中切牙牙龈分成厚、薄两型,再结合牙齿形态和龈线起伏,细分为薄扇型、厚扇型或厚平型3种牙周生物型。同时,测量CW/CL、PH和AGW,分析上述解剖学指标在不同牙周生物型、性别、年龄和牙位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汉族人群中,薄扇型占30%,厚扇型占19%,厚平型占51%,平均CW/CL 0.84±0.09,平均PH(3.93±0.80)mm,平均AGW(4.80±1.39)mm。厚平型CW/CL和AGW明显大于其余两型(P<0.05),PH明显小于其余两型(P<0.05)。结论:江苏汉族人群牙周生物型以厚平型为主,口腔治疗的美学风险相对较小,不同牙周生物型的CW/CL、PH和AGW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不同烧结次数对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Y-TZP)陶瓷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Y-TZP瓷片,分为3组,分别烧结1、3、5次,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在压力灭菌锅内进行水热老化处理10、20 h模拟Y-TZP的低温老化组,烧结后未进行老化的作为对照组。如此,实验共分为9组(1-10、1-20、1-C、3-10、3-20、3-C、5-10、5-20、5-C),测量每组试件的3点弯曲强度,压痕法测算其断裂韧性,并利用WEIBULL分布分析弯曲强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9组试件的弯曲强度及断裂韧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WEIBULL分析同样证实这一结果。结论:烧结次数的增加不会加速Y-TZP的低温老化效应,Y-TZP修复体制作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多次烧结对Y-TZP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且骨结合良好。咬合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种植牙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其骨宽度。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析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以期为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拍摄CBCT的1 02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牙位、性别和年龄分组,参照Vertucci分类法观察牙根和根管数目、根管构型。结果:共6 032颗下颌前牙被纳入研究。所有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牙,0.9%(18/2 042)的尖牙为双根牙。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多根管率分别为10.6%(211/1 990)、18.0%(360/2 000)和5.4%(111/2 042),且下颌前牙双根管多为Type Ⅲ。多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中切牙89.9%(98/109)、侧切牙87.3%(165/199)、尖牙48.0%(36/75)。各年龄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最高的分别为>30~40岁组(14.6%,57/397)、>40~50岁组(21.1%,62/294)、>50~60岁组(8.4%,27/320),多根管发生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与男性下颌前牙多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15% vs. 11.53%, P>0.05)。结论:下颌前牙根管治疗时注意多根管的发生,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