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1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14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724篇
预防医学   33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41篇
  13篇
中国医学   81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杜乐梅  付淑军  吴增光  胡鹏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19,50(23):5760-5766
目的基于体外代谢模型对黄独素B的代谢稳定性、主要CYP450代谢酶表型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黄独素B分别在人肝微粒体(HLM)和大鼠肝微粒体(RLM)中共同孵育,采用UPLC-MS/MS检测孵育液中剩余的黄独素B含量,分析其在HLM和RLM中的代谢稳定性。利用10种重组人CYP450酶(1A1、1A2、1B1、2A13、2A6、2B6、2D6、2C9、2C19、3A4)分别与黄独素B共同孵育,确定其代谢酶表型,结合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对黄独素B的主要代谢酶表型进行确认。此外,分别对HLM和RLM孵育体系中的黄独素B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考察黄独素B在HLM和RLM中代谢产物的区别。结果在HLM和RLM中,黄独素B的转化率分别为37%、59%,经HLM和RLM代谢的体外半衰期(t1/2)为97.4、52.3 min,推算得到的HLM和RLM中的固有清除率(CLint, in vivo)为8.23、23.9 mL/(min·kg),肝清除率(CLh)为5.89、16.8 mL/(min·kg),由此可知黄独素B在RLM体系中的代谢转化速率较HLM中快。黄独素B体外代谢酶表型结果可知其I相代谢是由多个CYP同工酶介导的,包括3A4、2C19、2C9、1A13及1A1,其中CYP3A4对黄独素B的代谢起主导作用;肝灌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酮康唑给药剂量的增加,对肝脏中CYP3A4的抑制作用增强,黄独素B在肝脏中的代谢减少,在灌流液中的剩余量增加,印证了CYP3A4对黄独素B的代谢作用。此外,2种肝微粒体孵育后的黄独素B都只产生了1个代谢产物(M1),为黄独素B去甲基化产物。结论黄独素B在RLM中的代谢转化速率较HLM中快。黄独素B的主要代谢酶表型为CYP3A4,其在HLM和RLM中产生的代谢物均为去甲基化产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制备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HS)作用的载丹酚酸B的穿膜肽TAT修饰脂质体(SAB-TAT-LIP),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并初步考察其对体外人皮肤成纤维(HSF)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pH梯度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超滤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体外透皮吸收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考察其对HSF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考察其对HSF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结果 SAB-TAT-LIP的药物包封率为(86.70±0.85)%,平均粒径为(219.90±5.09)nm,Zeta电位(-9.25±0.92)m V,体外24h累积释放率为62.49%,无突释效应,体外32h皮肤累积透过率为17.21%,透过速率为(28.33±4.9)μg/(cm2·h),真皮层滞留量为(44.39±6.87)μg/cm2,4℃放置10d稳定性良好。SAB-TAT-LIP能够显著地抑制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优化得到的SAB-TAT-LIP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均满足局部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规律,对体外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自噬激活剂和自噬抑制剂分别对鼻咽癌细胞CNE2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使atg5基因沉默,构建自噬抑制细胞模型后,与雷帕霉素、氯喹分别处理的两组细胞一起,每天以X射线5Gy照射细胞,连续8天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况,并设置对照组。以MTT法及克隆集落形成法检测其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照射后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周期检测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细胞集中在G0/G1期,其他两个时期比G0/G1期相对较少。结论自噬抑制剂与激活剂和atg5沉默均能为CNE2放疗增敏,然而自噬激活剂的增敏效果好于其他,为增敏放疗提供实验依据,开辟新的放疗增敏途径。  相似文献   
104.
黄碧瑜  吴红卫  刘爱群 《广东医学》2016,(24):3798-3798
患者,男,39岁,因肢体抖动、言语不清1年余,头晕伴行走不稳半年余,2014年7月22日于外院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为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10月17日收住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部分检查指标结果见表1,体格检查角膜K-F环(+),余未见明显异常。临床拟予二巯丙磺钠( DMPS)排铜治疗。患者有家族遗传性轻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无其他特殊病史。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比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的白血病干细胞(LSC)和健康人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HSC)的microRNA (miRNA)表达谱,鉴定在CML LSC表达异常的miRNAs.方法 通过磁珠法分选获得分子表型为CD34+ CD38-的CML LSC和正常HSC.使用Exiqon人miRNA芯片检测miRNA的表达情况.选取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qRT-PCR验证.结果 利用Exiqon人miRNA芯片一共检测了1 900个人源miRNAs的表达情况.其中1个miRNA在CML LSC中发生显著的表达上调,46个miRNAs发生显著的表达下调.基于KEGG的pathway显著性分析显示,CML LSC表达下调的miRNAs参与的显著性信号转导通路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qRT-PCR检测miR-584-5p、miR-675-3p和miR-431-5p的表达情况与miRNA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鉴定了在人CML LSC中表达异常的miRNAs,为miRNA在CML LSC中的潜在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PGLA线体埋线和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取PGLA线体埋线,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针刺疗法。按照《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传导速度(MCV)评定方案分别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评分、神经电生理的治疗后症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LA线体埋线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远期疗法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NF-κB活化因子1(nuclear factor kappa B activator 1,Act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巨噬细胞Act1表达被靶向抑制的小鼠(anti-Act1)为研究对象,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检测小鼠体重变化、便血情况、粪便黏稠度等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对结直肠组织进行HE染色评价炎症严重程度,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的浸润情况并用RT-qPCR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DSS诱导7 d后与C57小鼠相比,anti-Act1小鼠结直肠炎症指标评分较低,巨噬细胞等浸润数量较少,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较低。结论 靶向抑制巨噬细胞Act1表达能够减轻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8.
为控制地拉罗司的药品质量,建立地拉罗司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从地拉罗司的合成路线入手,分析并合成其中可能存在的3个有关物质:2-(2-羟苯基)-4H-苯并[1,3-e]GFDA2嗪-4-酮(A)、2-羟基-N-(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酰胺(B)、4-[3,5-二(2-羟基苯基)-1H-1,2,4-三氮唑-1-基]苯甲酸甲酯(C),并经1H NMR和MS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考察磁性介孔炭对萘普生的吸附与释放行为.方法 通过简单的原位一锅法,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辅助合成磁性介孔炭微球,通过N2吸附SEM、大角XRD和拉曼光谱对磁性介孔炭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不同pH条件下,磁性介孔炭微球对萘普生释放的影响.结果 随着Fe(NO3)3·9H2O用量的增大,磁性介孔炭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容逐渐减小.磁性介孔炭微球大大提高了萘普生的释放速率,且累积释放率随着Fe-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大而增大.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5.0,6.8,8.0),当pH=8,0时,萘普生在Fe-C-1上的载药量最高、释放最快,且累积释放速率最大.结论 萘普生在磁性介孔炭微球上的释放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中孔扩散,表面扩散过程占主导地位;第2阶段为孔L隙扩散速率限制阶段,是萘普生被吸附进炭微球的内部毛孔后再逐渐释放的过程;第3阶段为释放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测定广西莪术鲜、干品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S-MS法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结果 广东清远和广州产的广西莪术鲜品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72%和1.86%;而干品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22%和1.42%.在广西莪术鲜品挥发油中鉴定出约38个成分;而在广西莪术干品挥发油中鉴定出约32个成分.结论 广西莪术挥发油鲜品得率高于干品,其化学成分组成及其相对质量分数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