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31.
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绝大部分为良性,海绵状淋巴管瘤是良性淋巴管瘤中的一种,好发于面、颈、腋窝、肩部和腹股沟部,躯干部较少,而腹膜后来源的则更加少见,本病例以右下腹肿物考虑卵巢来源而收治于妇科,最终术中所见才得以明确其来源,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2.
Dieulafoy病又称恒径动脉畸形或黏膜下恒径动脉出血,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位置特殊、病变微小及突发急性大出血为特征,漏诊和误诊率均较高.我科2008-11收治1例,经内镜检查证实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延迟诊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08-01~2011-12年期间收治的6例闭合性腹部损伤延迟诊断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为多脏器损伤,且均经手术确诊,胃肠等空腔脏器损伤4例次,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4例次,治愈5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外伤后症状和体征的动态观察,充分掌握腹腔穿刺的诊断方法,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努力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8-03~2010-12间收治的56例SAP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33例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组),23例患者采用长期静脉营养治疗(TP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的改变以及炎症反应。结果 EN组中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平均为(5±2)d,治疗持续时间为(21±5)d,显著低于TPN组的治疗时间(29±4)d(P<0.05)。两种营养支持对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无统计学差异。EN组(81.8%)对血清转氨酶的改善明显优于TPN组(56.5%)。治疗14 d时EN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而TNF-α则显著低于TPN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 d时两组间血清白蛋白无统计学差异,而EN组TNF-α仍然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具有改善营养、减轻炎症反应以及不增加胰腺假性囊肿形成风险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5.
一氧化氮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腹腔注射L精氨酸或L硝基精氨酸,取肝组织电镜观察,并应用图像立体计量分析技术,分别计算肝细胞线粒体的Vv、Sv、SS、NA、V、D、S及Nv8项立体学指标。结果发现,应用L硝基精氨酸后,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破坏均较I/R组严重,而注射L精氨酸后,线粒体的8项指标与I/R组无差异。提示,NO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6.
共收治老年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39例。全部急诊手术处理。治愈率82%。因老年人伴随疾病多,体质弱,机体耐受力差,对本病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手术的关键是简单快速,畅通引流胆道。  相似文献   
137.
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胆道结石患者经LC,LC EST,LC 纤维胆道镜探查及取石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手术293例,中转开腹7例(2.3%),手术并发症11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具有微创、安全、操作时间短的优点,临床疗效可靠,但一定要仔细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PBC)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探讨PBC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变化与其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胆囊手术标本,采用连续切片法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树突状细胞(DCs)(联合单抗CD1a和S-100标记)的浸润和IL-10的表达。结果以CD1a和S-100为标志的DCs在PBC癌组织中的浸润比其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组织中的浸润下降(P<0.05),并与其分化程度、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IL-10的表达与病变性质有关,但与PBC的进展无关。结论PB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病人自身以DC为代表的免疫功能下降与抑制有关。IL-10可能有抑制DC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供体猪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方法建立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按移植前供肝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15,30,45 min分为四组。观测肝移植术后各组肝功能、肝脏病理和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结果肝脏能量代谢等指标的改变在供肝无心跳热缺血时间30 min前是可逆的,随无心跳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不可逆演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型猪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约为30min。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胆总管阻塞小鼠肝脏CD14表达的变化及其影响。方法应用小鼠胆总管阻塞模型,观察胆总管阻塞7,14,28d后血浆内毒素水平(LPS)、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肝脏CD14表达。结果胆总管阻塞7,14,28d后小鼠出现明显的肝损害,表现为ALT、AST、血浆内毒素(LPS)水平、肝组织TNF-α的增高,肝组织CD14表达水平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胆道阻塞后小鼠发生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及肝损害,肝组织CD1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