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目的研究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证大鼠代谢指纹差异,以期为PMS肝气逆证在代谢层次上的发病机制寻找证据。方法用电刺激法复制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大鼠模型,UPLC-TOF-MS法检测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变化。结果对照组、造模组在主成分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区分,给予白香丹胶囊后代谢网络有修复趋势。结论利用代谢组学能够较好地区分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代谢模式及药物调控趋势,该方法可为情志病证发病机制及模型评价研究提供新手段,显示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AGA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痛风归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的范畴,中医药治疗急性AGA具有效果显著、不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减少复发概率。文章从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以及西医治疗、外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AGA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构建基于K-近邻算法(KNN)的中药化合物寒热平药性预测模型,用于评价中药化合物药性。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的“性-构”关系研究假说,中药化合物的结构决定中药化合物的药性。首先计算分子描述符以提取中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然后,引入KNN度量中药化合物的相似性,构建中药化合物药性预测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采集2 012个中药化合物,五折交叉验证下KNN模型准确率和AUC的面积分别为81.14%、0.910。模型的拟合性效果较好,精准率、召回率、Fscore值分别为0.807、0.777、0.79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KNN的中药化合物药性预测模型是有效的,进一步验证了本课题组的假说——中药化合物的结构决定了中药化合物的药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PMS肝气逆证患者尿样代谢物变化及经前平颗粒对其干预作用,探索与PMS肝气逆证发病机理密切相关的代谢组学特征和小分子标志化合物。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纳入PMS肝气逆证病例。应用UPLC-Q-TOF结合PCA模式分析,对PMS肝气逆证患者不同时间点尿样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区分代谢轮廓并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结果:对照组、PMS肝气逆证组、PMS肝气逆证治疗组经前尿样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差异。PMS肝气逆证组经前尿样代谢轮廓显著偏离对照组经前、经后及PMS肝气逆证组经后尿样。PMS肝气逆证组尿样较对照组N-乙酰谷氨酸-γ-半醛显著降低;组氨酸、香草扁桃酸显著升高。结论:本研究首次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了PMS肝气逆与对照组及给药组的代谢模式差异,经前平颗粒可以显著修复PMS肝气逆证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紊乱。从微观代谢物角度印证了PMS肝气逆证患者经前系列症状及“经前症状,经后消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借助前期研制成功的PMS肝气逆、郁两证大鼠模型检测其血清与不同脑区中E2、P、PRL含量,探索"肝失疏泄"的微观机制.方法:挑出动情周期非接受期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PMS肝气逆证造模组、PMS肝气郁证造模组、PMS肝气逆证造模给药组、PMS肝气郁证造模给药组.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情志刺激为主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制备,肝气郁证大鼠模型以慢性束缚应激法制备,模型复制成功后肝气逆大鼠模型用经前平颗粒干预,肝气郁证大鼠模型用经前舒颗粒干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及中枢中E2、P、PRL含量,比较各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旷场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造模后逆模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及可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郁模组大鼠则显著减少(P<0.05),用药后这一趋势得到明显纠正(P<0.05).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症状呈现其血清中E2和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肝气郁证模型大鼠血清中E2和P含量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中枢内激素变化与血清中相反.结论:PMS两证症状产生可能与体内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异常波动有关,经前平、经前舒颗粒可分别对外周血及中枢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非人灵长类动物情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健康。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多相似点,故为情绪研究的首选动物。该文首先从宏观角度阐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情绪的表达方式(身体行为、面部表情)及其影响因素(生长环境、观察者的影响);然后在微观角度分析现有的情绪理论学说:内啡肽学说、去甲肾上腺素学说、多巴胺学说和5-羟色胺学说。从而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现有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情绪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魏雅雯  李谨彤  任夏  付先军 《中草药》2021,52(16):4959-4972
目的挖掘抗病毒中药分布规律,为中药抗病毒活性筛选和当前疫情防控候选方药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中的抗病毒中药文献为信息来源,对相关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数分析、共现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挖掘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药性、科属、有效成分及活性分布规律。结果共筛选出511味抗病毒中药,包含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三药三方"所涉及的48味中药中的41味。它们多具有性寒、味苦,归肺经、肝经等药性,其中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最常见;涉及冠状病毒科数据135条,高频中药为柴胡、甘草、板蓝根等,且发现2003年非典时期研究最多的中药为板蓝根、苦豆子,而2020年COVID-19疫情时期,对桑白皮的研究占据首位;抗病毒中药的有效成分以多糖类、黄酮类为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共涉及564个基原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分布在种子植物门的菊分支和蔷薇分支,其中菊科、唇形科、豆科、蔷薇科等的抗病毒中药最多。结论抗病毒中药以味苦、性寒,归肺经、肝经为主,来源菊科、唇形科、豆科等科属中药更有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其有效组分多为黄芪多糖、板蓝根多糖、槲皮素、咖啡酸、熊果酸等多糖类或黄酮类成分,而且这些规律与抗COVID-19疫情中推广使用的"三药三方"基本一致,这为抗病毒中药活性筛选,尤其为当前COVID-19疫情防控候选中药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自由探索实验作为国际公认的评价啮齿类动物特质焦虑情绪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鲜有介绍与报道。特质焦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因此任何一个用来评估它的模型都需要在连续的实验中给出相同的结果。出于这点考虑,必须探讨自由探索实验作为大鼠特质焦虑评价方法的重测信度。该文简要回顾了自由探索实验的一般原理、实验过程及面临的问题,以期对啮齿类动物状态情绪与特制情绪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09.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指出传统医学及其中医学和理论的局限;其后揭示出传统医学及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逻辑得出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然选择;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发现其共性的五步曲规律;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三原则和五步骤,论证其由传统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理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展必然趋势下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5-羟色胺2C受体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模拟5-HTR2C表达的异常升高,建立5-HTR2C高表达的细胞模型,为抑郁症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平台。方法:采用课题组前期已构建5-HTR2C真核表达载体;按试剂盒方法提取5-HTR2C重组质粒;并取新生24 h内Wistar乳鼠海马,制备海马神经元,按试剂盒方法对质粒进行电转染,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将所培养细胞分为:非转染细胞(NTC)和转染细胞(TC),转染细胞分为:转染组(TC+5-HTR2C质粒)、空质粒组(TC+空质粒)、激动剂组(TC +激动剂);为确定激动剂组细胞提取蛋白的时间,分别于加入激动剂后0、5、10、20、40、60 min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待各组细胞处理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5-HTR2C以及MEK/P-MEK的表达,以验证5-HTR2C重组质粒转染后是否仍有活性。结果:海马神经元电转染后48 h后,神经元数量较多,电转染率及生存率最高;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加入激动剂mCPP后5 min至60 min,MEK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在20 min时MEK磷酸化水平已较高;与NTC相比,TC+5-HTR2C质粒和TC +激动剂组中P-MEK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5-HTR2C重组质粒导入海马神经元后48 h细胞生长良好,死亡率低,细胞饱满,电转染率较高,可于此时收集细胞。激动剂组可在mCPP与细胞共培养后20-60 min间收集细胞。通过比较TC+5-HTR2C质粒组及TC +激动剂组,发现加入激动剂的细胞中MEK磷酸化水平较前者要强。因此,5-HTR2C重组质粒转染至海马神经元中后仍具有生理活性,说明5-HTR2C重组质粒的转染比较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