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采用脱氧核酶DRz164对periodl mRNA进行切割,使其表达降低后,探讨对吗啡奖赏效应及苯甲二氮革结合抑制因子(diazepam binding inhibitor,DBI)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雄性,4~6周龄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脂质体 0.9%氯化钠注射液组;B组为:脂质体 吗啡组;C组为脂质体包裹的脱氧核酶(DRZ164) 吗啡组.建立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观察脱氧核酶对吗啡奖赏效应的影响,测试后将动物处死,原位杂交检测皮层DBI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脱氧核酶DRz164阻断了小鼠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皮层DBI mRNA表达脂质体包裹的脱氧核酶(DRZ164) 吗啡组明显低于脂质体 吗啡组,下降T65.41%.结论:mPer1基因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可能与小鼠皮层DBI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建立单次给药的长期神经毒性模型,探讨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的神经毒性机制及维生素C(VitC)是否具有MDMA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E),B组给予MDMA 20mg/kg,C、D、E组分别在给予MDMA前30min、MDMA后3h、5h给予VitC250mg/kg,A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脑皮层ATP、ADP含量的变化,海马、枕叶皮层神经递质5-HT的含量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羟色胺转运体(SERT)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给予MDMA12h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脑皮层ATP含量明显下降(P〈0.05),7d后,与对照组比较,大鼠枕叶皮层、海马的5-HT均有下降(P〈0.05),大鼠海马的SERTmRNA的信号表达下降,而脑组织GFAP蛋白的表达则升高(P〈0.05)。提前30min和MDMA后3h给予VitC,未能见到对ATP、5-HT功能标志的保护作用(P〉0.05),MDMA后5h给予VitC对ATP、5-HT功能标志有保护作用(P〈0.05).给予VitC组对脑组织GFAP蛋白的表达均显示了保护作用(P〈0.05)。结论MDMA耗竭大脑皮层直接能源物质ATP,对中枢5-HT系统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在MDMA后5h给予维生素C,对能源物质ATP和5-HT能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四川大学医学观察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103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8份,并按性别及近期生活事件影响等因素将70个分别来自于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学生进行配对分析;比较了48名学生在入住和离开观察区时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区和非观察区学生的焦虑及抑郁水平均低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并有显著性意义(t=-19.596,-18.004,-9.813.-8.240.P&;lt;0.01),配对分析表明,观察组的抑郁分数比对照组更低(t=-3.753.P&;lt;0.0l),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分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84,2.458,2131;P均&;lt;0.05),而应付混合型分数更低(t=-2.443;P&;lt;0.05),EPQ人格问卷的E量表分更高,P量表分更低,均有显著性意义(t=2.107,-2.277;P&;lt;均0.05),两组在防御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区学生在离开观察区时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4,2.242;P&;lt;0.05)。结论:在传染性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四川大学医学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学生心理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为进行合理的子女教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以及自编调查问卷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397名和整群抽取的在校学生1 022名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资料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保护.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例组社会心理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危险因素有留级、童年经历虐待、吸烟、自杀未遂、认为周围人的言行针对自己、可疑幻听和父亲的拒绝否认;保护因素有好朋友多和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结论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影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筛查效度的因素,为建立MMSE得分的常规模型、修正并完善现行MMSE筛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队列中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19 117名正常老年人和137名痴呆患者的MMSE测试结果;用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及效度指标对比MMSE各类临界值的筛查效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比较正常和痴呆人群的MMSE得分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描述正常与痴呆老年人MMSE得分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及差别。结果:MMSE量表的AUC值≥0.75(P<0.05);正常人群MMSE得分随年龄增长呈非线性下降(男:R2=0.924, P<0.05;女:R2=0.951, P<0.05);随受教育程度增加呈非线性上升(男:R2=0.948, P<0.05; 女:R2=0.859, P<0.05);女性MMSE平均得分低于同龄男性,且下降速度更快(女性偏回归系数的95%置信区间与男性偏回归系数的95%置信区间不重叠)。不论男女,痴呆老年人的MMSE得分均低于正常老年人(男: Z分数差值:-1.573, P<0.05; 女: Z分数差值:-1.222, P<0.05); MMSE得分随年龄增加下降速度似乎比正常老年人更快(痴呆人群偏回归系数的95%置信区间包含正常人群偏回归系数的95%置信区间)。结论:CLHLS中的MMSE量表筛查效度不受文化程度影响,本研究针对影响MMSE筛查效度的可能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探讨得出,性别、年龄、视力和居住地是具有鉴别效度的因素,可作为MMSE量表的辅助工具筛查痴呆人群。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 2018 年 7—12 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6 例首 发及88 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家庭功能评定(FAD)量表(包括沟通、角色、问 题解决、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 Ⅱ -CV,包括亲密 度和适应性)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包括心理社会、动机和精力、症状和不良反应) 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组家庭功能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 探讨其差异。结果 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沟通和亲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 别为2.45、-2.14,均P < 0.05)。复发患者的SQLS 总分与FAD 和FACES 各维度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均 P< 0.05),而在首发患者中,只有沟通(r=0.32, P< 0.05)和一般功能(r=0.32, P< 0.05)与动机和精力相 关。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沟通(β=0.32,P=0.03)是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一般功能(β=0.29, P=0.02)和家庭角色(β=0.24,P=0.04)是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家庭沟通不良的首发精 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较低,而对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角色和家庭一般功能较差者其生活质 量较低。  相似文献   
7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安县京安小区、什邡红白镇两个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2685人中,随机抽取820名社区居民登记人口学背景、受灾状况,并使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进行评估,依据DSM-Ⅳ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结果:在完成的820份调查评估资料中,785份PCL-C和PSSS问卷有效.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年龄(43±18)岁;26.0%患有躯体疾病,28.4%有地震前饮酒习惯,23.6%有震后饮酒行为.不同年龄居民PSSS总分及2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的临床检出率为12.4%(97/785),女性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15.3%vs.8.3%,P=0.003),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被掩埋经历者(26.3%vs.11.6%,P=0.018),有丧亲者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丧亲者(18.7%vs.11.1%,P=0.015).以PTSD诊断是否成立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70,95%CI:1.274~3.365)、有曾被掩埋经历者(OR=2.806,95%CI:1.249~6.306)、亲人丧失(OR=1.537,95%CI:1.087~2.173)及PSSS评分偏低(OR=0.960,95%CI:0.941~0.979)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及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脑外伤患者应用多普描记仪的反应,为多普描记仪应用于脑外伤患者提供部分实验数据.方法 30例司法鉴定的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用多普描记仪对两组进行猜数测试,记录两组受试对象的皮肤电、呼吸和指尖脉搏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的综合准确率为53%,对照组的综合准确率为80%,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普描记仪用于脑外伤患者时,其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79.
尹敏  李小麟 《华西医学》2013,(11):1803-1805
回顾总结近年来自杀心理评估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就国内外自杀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概况予以综述。国外从最开始单一的量表评估自杀,发展到目前主张用结构式或半结构式临床会谈对自杀风险进行系统深入地评估,已经建构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体系。国内对自杀的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部分工具的编制和试用,但是良好的本土化的自杀评估工具尚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0.
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关系,确定与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比较相关密切的生活事件.方法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和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1 325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组的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 3和0.621 1,累积贡献率已分别达到0.837 1和0.792 4;而前两对典型变量累积贡献率更达到0.95以上.在第一典型变量中,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的载荷最大;在第二典型变量中,退缩和受惩罚的载荷最大.结论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的正相关以及退缩和受惩罚的正相关,说明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行为、情绪问题有明显影响,而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