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21.
目的:探索ACE、ACE2基因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和冠心病患者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68例患者血液样本,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34例(含Stanford分型A、B型),冠心病21例,对照组13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采静脉血2 m L送检血浆ACE浓度。上述患者实施手术时于术中取动脉壁组织用于mRNA检测;实施开胸手术并取得主动脉壁者主动脉夹层12例,冠心病16例。结果:主动脉夹层组ACE浓度为(17.9±7.9)U/L,冠心病组ACE浓度为(33.5±8.1)U/L,对照组ACE浓度为(38.4±4.8)U/L,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在主动脉夹层组中的表达为(0.226 5±0.378 3);冠心病组中的表达为(7.085 7±7.69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2基因在主动脉夹层组中的表达为(0.766 2±0.858 6);冠心病组中的表达为(9.612 7±11.542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ACE2的比值在主动脉夹层组中的表达为(0.413 8±0.448 6);冠心病组中的表达为(0.811 1±0.256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ACE浓度,ACE和ACE2基因表达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显著降低,ACE和ACE2表达失衡可能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抗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靶向超声微泡减少体外循环相关炎症条件下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有效性和可逆性。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抗体组(A组)、抗体+超声组(AU组)、靶向微泡组(T组)、靶向微泡破裂组(TU组)、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对照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并建立股骨骨髓原位灌注模型进行灌注。C组进行4个周期的缓冲液灌注;其余各组各5个灌注周期,第1周期灌注缓冲液后,第2~5周期灌注大鼠体外循环后血浆。第2周期结束后,A组和AU组推注等量抗VCAM-1抗体,T组和TU组注入等量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AU组和TU组在第3周期灌注的同时,给予同样的高声压超声辐射。分别收集各组灌出液直至灌注结束,检测灌出液的中性粒细胞总数。结果在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模拟炎症条件下,A组和T组骨髓释放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与MC组相比均明显减少,且T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得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超声辐射后,TU组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恢复,中性粒细胞总量相比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组与A组各周期灌出液中中性粒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可以识别阻断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达的VCAM-1,并与其配体结合,同时微泡在骨髓窦状内皮表面形成物理阻挡屏障,进一步有效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通过高声压超声辐射击破微泡,其空化效应还可使VCAM-1与微泡表面抗体间的结合分离,骨髓窦状内皮恢复炎症条件下释放中性粒细胞的能力,实现了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23.
孤立性锁骨下动脉为十分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更为罕见,临床上极易出现漏诊,导致外科术后残留大量左向右分流,使患者恢复困难。术前积极明确诊断,对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术后恢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的患儿。该患儿在术前、术中出现漏诊,术后通过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进行介入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调查国内护士静脉采血时,持针器的使用现状及其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本研究自制问卷(信度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15,效度Kaiser-Meyer-Olkin系数为0.864),运用问卷星制作电子调查问卷,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8-9月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330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静脉采血持针...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左西孟旦与多巴胺用于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严重瓣膜疾病手术的疗效,探索左西孟旦用于心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2~6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8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西孟旦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2.3±16.2)岁)]和多巴胺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55.0±17.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左西孟旦组住院时间[(18.7±8.6)d vs(20.6±7.5)d,t=11.52,P=0.02]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率[1/24 vs 5/24,χ2=25.30,P=0.01]短于或低于多巴胺组,其余临床早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48 h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脑钠肽(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左西孟旦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多巴胺组。结论左西孟旦用于严重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手术安全有效,且有一定的心肌保护和肾保护作用,其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极其罕见,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巨大憩室易压迫纵隔和憩室破裂可导致患者死亡,开放手术治疗此类疾病存在较大难度。本文以"复合手术、Kommerell憩室、右位主动脉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搜索引擎,对相关文献和个案进行总结,并报道1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成功实施Ⅰ型复合手术。针对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复合手术创伤小、围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27.
范景秀  石峻  郭应强 《重庆医学》2015,(21):2918-2920
目的 探讨同步电复律治疗心脏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心脏术后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行电复律治疗.治疗前常规静脉负荷盐酸胺碘酮,静脉泵入维持12~24 h,抽取静脉血监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复律时以PHILIPS双向波除颤仪50J同步复律开始,未成功可依次加至70、100 J.复律后再以盐酸胺碘酮维持泵入12~24 h.复律后6h抽取CRP,12~24 h后再次抽取CK-MB、cTnT.结果 复律即时成功率96.67%(58/60).平均随访3个月,55例(91.67%)保持窦性心律.50 J一次复律成功率85.00%(51/60),总体复律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步电复律治疗心脏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律后维持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8.
胸部创伤外科最早的文献记录为公元前3000年。至15世纪以前,胸部创伤外科只能用简单方法处理胸壁伤口;至20世纪初,步入胸腔内器官和损伤治疗;20世纪50~80年代,现在胸部创伤外科已具备完整的形态与完善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技术如微创手术、新理念如快速康复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新材料、多学科协作及信息网络和转化医学的发展改善了胸部创伤外科患者结局,并将促进未来胸部创伤外科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9.
临床资料患者,男,6个月。因“反复气喘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可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轻微连续性杂音,肺部听诊可闻喘鸣。入院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但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能清楚显示左肺动脉开口。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行胸部血管增强CT扫描后发现“左肺动脉开口于右肺动脉中段后侧壁,包绕气管走行于其后方,致气道局部狭窄”,遂补充诊断“肺动脉吊带”。患儿胸部CT同时意外发现“左肺动脉包绕气管”处见“气管壁局部呈指状突出形成约3mm×4mm憩室”(图1、图2)。术中充分游离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及开口于右肺动脉后壁的左肺动脉。可触及左肺动脉包绕处突起憩室。自左肺动脉开口离断左肺动脉,将其重新置于气管前方,于主肺动脉左侧壁行端.侧吻合完成重建。结扎动脉导管。因患儿并无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故未处理气管憩室。患儿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论证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测量肺血量(pulmonary blood volume, PBV)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方法  采用“声诺维”造影剂,利用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测量动物模型肺通过时间(pulmonary transit time, PTT)或标准化的肺通过时间(heart rate-normalized pulmonary transit time, nPTT)计算PBV,根据观察者组内、组间变异性,个体观察者日内变异性以探讨其可重复性,通过在急性缺血性左心衰动物模型中的应用以评估其可行性。  结果  Bland-Atlman法统计结果显示该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观察者组内一致性、日内一致性和组间一致性均较好;在急性缺血性左心衰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观察发现:PTT〔(2.67±0.28) s〕较心衰前PTT〔(1.75±0.07) s〕延长,nPTT(6.72±0.57)较心衰前nPTT(3.93±0.16)增加,PBV〔(168.52±21.24) mL〕较心衰前PBV〔(108.79±11.98) mL〕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检测PTT或nPTT计算PBV简易可行,不易产生误判,不同观察者间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通过该方法测量PTT或nPTT计算并比较PBV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