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1.
李梅  郑萍  白阳静 《华西医学》2014,(9):1657-1658
1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因胸痛1^+d于2013年4月4日急诊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 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即予卧床休息及血压控制等处置。2013年4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1500mg+生理盐水100mL,每8小时1次,静脉输入抗感染;予口服培哚普利4mg、1次/d,厄贝沙坦150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氮平片2.5mg、2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2次/d,降血压等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15d伤口已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2.
睡眠剥夺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人们也越发关注睡眠剥夺对躯体与认知的影响。同时,工作记忆也是许多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石,因此本文从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影响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作用的相关因素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入手,整理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旨在更加完整地了解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睡眠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在胸骨上段/肋间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3—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后成功应用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实施胸骨上段/肋间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数据。结果 共纳入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71.2岁。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手术成功率100%,3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2例经右侧肋间小切口,其中2例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1.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2 min。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瓣周漏、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等并发症。结论 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总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围术期风险。同时,免缝合生物瓣的临床应用推动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和推广,二者结合有效兼顾了手术疗效和微创化治疗,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赛丁格技术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介入操作技术,它通过穿刺、导丝插入和导管置入等步骤,实现了血管内插管的安全有效。赛丁格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动脉导管插管、血管介入治疗以及脏器穿刺置管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风险低、操作灵活性强等特点。本文对赛丁格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优劣势做一综述,以期为医学介入操作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瓣膜衰败后二次开胸换瓣是导致心外科手术高风险的重要因素。2020年ACC/AHA指南推荐经导管二尖瓣植入瓣中瓣作为高风险患者的替代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77岁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男性患者,经评估为外科高风险,行股静脉-房间隔途径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3 h在CCU拔除气管插管,无气促等不适,术后第1 d转出监护室,第3 d出院。相比心尖途径,股静脉-房间隔途径创伤更小,更早脱离监护室,更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6.
严格遵守报告规范有助于研究者完整、清晰和透明地报道方法学和研究结果。目前国际报告规范网站收录的与外科干预相关的报告指南主要针对某种研究设计类型和部分研究内容。因IDEAL框架是对外科创新技术发展的所有阶段进行评估,而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问题和关键要素,若仅采用已有针对设计类型的报告规范可能忽略这些重要特征,导致研究者不能全面准确地报道相关信息。2018年IDEAL协作网启动制订适用于外科创新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报告规范。本文旨在从产生背景、制作过程和核心内容上对IDEAL报告规范进行解读,促进其在国内研究人员中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保护作用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将4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 为5组,分别为缺血再灌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空白对照组(即假手术组,C组)、渥曼青霉素组(D组)、渥曼青霉素+右 美托咪定组(E组)。比较5组大鼠的动脉血气指标、肺组织细胞凋亡率、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半胱氨酸天冬 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与caspase-9蛋白表达等情况的差异。结果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A组、B组、D组与E组大鼠 在体外循环前、开放左肺门、实验结束3 个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呼吸指数逐渐升高。在 实验结束时,B组大鼠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A组、D组与E组(P<0.05),呼吸指数显著较低(P<0.05); A~E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肺组织病理评分分别为4.89、1.89、0、6.01、5.76;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5%、3.69%、1.06%、 8.06%、7.79%(P<0.001);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4 组相比,B组大鼠的Akt、p-AKT蛋白表达量显著较高(P<0.05), caspase-3、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体外循环大鼠的肺损伤,PI3K/Akt信号 通路相关的caspase-3、caspase-9蛋白可能是其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75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应用R语言建立预测术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病程(OR=3.040,95%CI:1.249~7.403)、左室射血分数(LVEF)(OR=2.953,95%CI:1.135~3.363)、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OR=2.171,95%CI:1.194~3.946)、主动脉断流时间(OR=2.494,95%CI:1.025~2.923)、体外循环时间(OR=1.754,95%CI:(1.010~3.046)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紊乱(OR=2.488,95%CI:1.230~5.031)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成功建立列线图模型。验证后发现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提示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随后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C-index为0.781(95%CI:0.725~0.836),说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效能高。结论:病程≥10年、LVEF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断流时间9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紊乱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影响患者健康状况并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尽管已经研发了多种药物和治疗措施来延迟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不能修复或再生受损的缺血心肌。而纳米技术为C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已在靶向药物治疗和生物材料的开发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本综述将介绍纳米技术在CAD诊断和治疗中的最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