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年龄及手术方式这两种因素对于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0-01—2012-06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2例,按年龄区间划分为40~60岁组(92例)、60~70岁组(58例)及>70岁组(32例)。采用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微骨窗开颅、常规骨窗开颅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数据并评价疗效。结果 40~60岁组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另两组。依照手术方式评价,40~60岁组患者采用微创引流及微骨窗开颅的疗效均优于常规骨窗开颅(P<0.05);60~70岁组患者采用微创引流的手术方式获得疗效优于另两种手术方式(P<0.05);>70岁组患者采用三种手术方式获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高龄患者采用各种方式均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微创锥颅引流及微骨窗开颅的手术方式比之常规骨窗开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微创引流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更适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神经内镜结合磨钻辅助下切除垂体瘤29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65.5%),近全切除8例(27.6%),部分切除2例(6.9%)。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暂时性尿崩症25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术后3月随访,术后视力恢复正常15例(83.33%),视野缺损明显好转8例(80%),头痛缓解9例(81.82%)。术后3个月复查15例病人PRL水平由术前的(302.43±182.25)μg/L降至术后的(42.69±27.96)μg/L;6例病人GH水平由术前的(49.17±23.96)μg/L下降至术后的(14.53±6.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垂体瘤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能消除呼吸道梗阻,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无效通气道,提高有效气体交换量,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成功与预后,是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并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来经手术治疗的78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男47例,女31例,年龄4~71(41.5)岁,病程3个月~8年;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9例(24.3%),位于胸段38例(48.7%),位于腰段13例(16.7%),位于骶段8例(10.3%);采用MRI检查63例,均能定位诊断,其中45例(71.4%)可以做到定性诊断;本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4.6%(66/78),次全切除率为11.5%(9/78),部分切除率为3.8%(3/78);其中40例获得随访6个月娟年,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5例。已恢复学习和轻体力劳动8例,可以自理生活3例,生活尚需人照顾2例,死亡2例。结论:MRI是椎管内肿瘤目前最好的诊断技术,大多数椎管内肿瘤是良性病变,早期诊断和手术,手术全切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李玉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129-130,13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在围术期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恢复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76.32%,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11%,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3.6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95±2.43)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04±2.36)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围术期的有效率及满意度,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新学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4049-4051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分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经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持续至术后4~7 d,当颅内压降至正常后,12 h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检测患者亚低温治疗前与治疗后7d、14 d患侧颈动脉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颈动脉最低血流量(Qmin);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dT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后14 d神智清醒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d、14 d Vmin (cm/s)分别为7.51±0.59与7.61±0.74、10.93±0.82与8.32±0.69、11.97±0.84与8.97±0.43,Qmin (ml/s)分别为2.47±0.31与2.42±0.29、4.49±0.34与3.45±0.31、4.97±0.31与3.852±0.41,脑水肿体积(cm3)分别为92.51±11.62与93.88±10.87、78.21±9.54与86.35±8.87、72.42±7.56与84.54±9.33,两组治疗后7d、14 d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7d、14 d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智清醒发生率分别为21例(占43.85%)和9例(占24.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CD3+、CD4+、CD8+、CD4+/CD8+分别为51.53±7.56和68.39±9.68与49.74±8.27和52.27±9.32、34.76±5.65和51.23±8.46与35.26±6.13和38.67±7.53、18.61±5.26和13.85士4.37与17.94±6.13和15.91±6.08、1.51±0.19和4.17±1.27与1.47±0.21和2.52±1.34,治疗组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14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并可提高患者CD3+和CD4+值升高,CD8+值降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创伤的耐受能力,促进脑组织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中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 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9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再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解除颅内高压、切除复发胶质瘤与周围坏死的脑组织,术后与第1次手术病理分级一致者12例,病理分级升级者27例。对39例患者进行1~3a的随访观察,1a存活率79.5%(31/39),2a存活率30.8%(12/39),3a存活率10.3%(4/39)。结论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应注意再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10.
李楠  崔群建  刘建生 《医学信息》2008,21(6):948-949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或慢性脑积水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这种类型的脑积水主要是由于SAH后脑脊液(CSF)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CSF循环受阻,是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虽然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蛛网膜下腔积血对CSF循环的影响足脑积水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其发生发展与SAH密切相关.我院从2004年-2007年对23例动脉瘤并发脑积水的患者予以综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