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1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结肠肿瘤细胞HT-29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GLUT5)表达的影响以及丁酸钠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bax和bcl-x/l表达的影响,探讨丁酸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2005年4月至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LUT1~GLUT5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和bcl-x/l的表达。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丁酸钠明显抑制GLUT1和bcl-x/l表达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对GLUT2、GLUT3、GLUT5和bax表达影响不大,GLUT4则未被检测出。丁酸钠干预条件下,葡萄糖浓度增加可以明显增加bcl-x/l的表达并降低丁酸钠诱导的细胞凋亡。无丁酸钠干预条件下,葡萄糖浓度变化对细胞凋亡影响很小。结论在HT-29细胞中,丁酸钠能明显降低GLUT1的表达。降低GLUT1的表达与丁酸钠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回肠末段型(L1)、结肠型(L2)及回结肠型(L3)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202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81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1型CD患者66例,L2型CD患者20例,L3型CD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1、L2和L3型CD患者临床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部分临床特征预测CD病变部位的效能。结果 L1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黏液脓血便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低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肛周病变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2型CD[O^R =1.017(95% CI:1.004,1.031)]和L3型CD[O^R =1.026(95% CI:1.016,1.037)]与CD疾病活动指数(CDAI)相关(P <0.05),L3型CD[O^R =7.088(95% CI:2.390,21.018)]与肛周病变风险增加相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L1型CD比较,当血沉为29.50 mm/h时,L2型C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 CI:0.579,0.868),此时预测L2型CD敏感性为77.8%(95% CI:0.519,0.926),特异性为64.1%(95% CI:0.510,0.754);当血小板计数取临界值307×109/L时,L3型CD的AUC为0.702(95% CI:0.618,0.785),此时预测L3型CD敏感性为72.3%(95% CI:0.602,0.826),特异性为65.2%(95% CI:0.554,0.752)。结论 L1型、L2型及L3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均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特征将有助于鉴别CD患者的不同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3.
胰腺损伤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容易出现不良预后。早期诊断有助于胰腺损伤患者及时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胰腺损伤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并归纳综述了不同检查方式包括超声、CT、MRCP、ERCP、手术等在胰腺损伤早期诊断、损伤分级、早期治疗、疗效判断、并发症检测等阶段的价值。通过探究多种诊疗方式及新的诊疗理念,结合本中心的诊疗经验,得出一种有效的诊疗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核酶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核酶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已构建好的带有端粒酶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BBS212Rz及空载质粒pBBS212转染食管癌EC9706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和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BS212Rz转染的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凋亡加速。结论:端粒酶核酶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望成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 lic ac id,UA)体外抑制胃癌细胞SGC 7901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 7901,M TT法观察不同浓度UA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UA(0~40μm o l/L)处理SGC 7901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荧光染料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 estern B 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 cl-2和B ax的表达。结果20~40μm o l/L UA可抑制SGC 7901的生长,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12、24、36、48 h的IC50分别为(57.50±1.18)、(34.28±2.05)、(27.54±1.11)、(24.83±1.02)μm o l/L。20~40μm o l/L UA作用24 h后,SGC 7901细胞变圆,出现不同程度的漂浮;同时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并发生凋亡,随药物浓度升高,凋亡率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 cl-2表达减少,B ax无明显变化。结论熊果酸对SGC 7901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毒作用、增殖抑制作用以及下调凋亡相关蛋白B cl-2表达而促进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番茄红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体外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番茄红素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试验测定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番茄红素作用后胃癌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24、48、72和96h的IC50分别为22×10-4、15×10-4、67×10-6和40×10-6mmolL-1。10-5mmolL-1的番茄红素作用胃癌细胞24、48、72、96h后,3HTdR掺入量分别为(442512±13409)cpm、(365647±15391)cpm、(275365±12833)cpm、(161482±9456)cpm,低于对照组的(624831±26563)cpm、(750582±25898)cpm、(832124±22352)cpm、(859130±36821)cpm(P<001);TRAPPCRELISA法显示A值分别为1102±0026、0846±0018、0735±0017、0586±0014,低于对照组(1801±0048、1887±0072、2047±0085、2131±0076,P<001)。10-5mmol·L-1的番茄红素作用胃癌细胞96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为(697±52)%,高于对照组的(456±37)%(P<001),凋亡率达(256±28)%。结论番茄红素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能使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并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分析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磷酸酶(LHP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的Gene数据库中获取LHPP基因信息及其编码蛋白序列,使用NCBI在线数据库、Expasy数据库的ProtParam和ProtScale、SignalP 4. 1 Server、TMHMM Server v. 2. 0、PSORTⅡPrediction、The Human Protein Atlas、SOPMA、SWISS-MODEL、NetPhos 3. 1 Server、PhosphoSite Plus、STRING等在线数据库对LHPP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人LHPP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29 kU,属于酸性、稳定、疏水、非分泌型、无跨膜区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细胞核和内质网也可动态存在,其主要二级结构为随机卷曲和α-螺旋,存在磷酸化、乙酰化和泛素化位点,LHPP蛋白组织表达特异性不强,且在肝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下降。LHPP蛋白主要与ATP合酶α/β家族和磷酸化酶超家族相互作用,参与调控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LHPP蛋白在肝癌中下降,可能与其相应结构位点发生磷酸化、乙酰化或泛素化后参与调控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膜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单个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运用膜片钳方法检测10、20、50、100μmol/L的TRH对结肠平滑肌细胞膜Ito和Ik的影响。结果 TRH浓度依赖性减少Ito(P<0.05),10、20、50、100μmol/L的TRH可使峰值Ito降低13.4%、28.0%、39.5%、53.4%,但Ik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TRH阻滞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但不能降低延迟整流钾电流,TRH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的兴奋性对肠道动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胰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例胰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超声内镜检查均有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胰腺内点状或弧形强回声,伴声影,胰管壁不规则,胰管扩张或囊性扩张。2例合并胰腺癌,1例合并壶腹癌,1例单纯胰管结石。治疗方法: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胆肠吻合术;1例行全麻下胰管切开取石,胰肠吻合术;1例行ERCP+EST+支架植入术。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且超声内镜更具优势;胰管结石易合并胰腺癌,应该加以重视;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06-2018-06期间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癌患者与性别、年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肿瘤标志物、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72例中,胃癌39例(54.2%),结直肠癌33例(45.8%)。39例胃癌患者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6±11.5)岁;3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4±13.0)岁。②χ~2检验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者的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直肠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患者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血清CEA、血清CA199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中,年龄≥60岁、CT阳性、Ⅲ/IV期、大便潜血阳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肿瘤直径≥5 cm、大便潜血阳性、血清CEA阴性、血清CA199阴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结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是发生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肿瘤标志物是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当患者合并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到消化道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