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方玲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331-1332
目的:探讨眶-颧-上颌骨骨折手术切口、固定部位和骨折复位的时机。方法:22例眶-颧-上颌骨骨折,依据临床体征进行分析诊断并辅助三维重建CT检查,通过口内前庭沟切口、结合下睑下缘切口和眉弓外1/3切口暴露骨折线使其解剖复位,采用微型钛板在颧牙槽嵴、颧额缝及眶下缘处坚固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经半年随访骨折无移位、面部两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无因手术导致的面部神经损伤,并且小型钛板无排异现象。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口内外联合切口复位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该类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颌面部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摄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愈合情况及咬合关系。结果 3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3个月后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张闭口功能正常。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颌面部骨折具有相对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CBCT评估采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30例(40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为2~4 mm。采用CAS-KIT工具盒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行CBCT检查,并测量骨增量高度。结果 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6~2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术后6个月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为(7.31±0.58)mm。结论 采用CAS-KIT工具盒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CBCT评估采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30例(40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为2~4 mm。采用CAS-KIT工具盒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行CBCT检查,并测量骨增量高度。结果 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6~2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术后6个月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为(7.31±0.58)mm。结论 采用CAS-KIT工具盒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陈玉仙 《中外医疗》2014,(21):44-45
目的:研究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取肿瘤及周边切除术。再选取同期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经典手术方式,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3±18.5) min,手术出血量为(49.32±9.74) m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19.5±20.7) min,手术出血量为(61.73±10.74) mL,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复发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手术采用肿瘤及周边手术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治疗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及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病损,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以往对脉管性疾病的命名、分类比较混乱;治疗方法也很多,造成一些病例不同程度的过度治疗和引起难以纠正的并发症.而判定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判定血管瘤是否快速生长,成为众多治疗方法选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