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三纵三横"模式在军事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共39人,研究生阶段采用"三纵三横"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对照组共42人,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能力评分、测试量表、研究生自评、导师评价、问卷与访谈调查等手段多元比较"三纵三横"与传统模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学员在创新能力评分、测试量表、导师评价等定量评价方面优势较明显(P<0.05),师生对"三纵三横"模式的认可度均较高(>80%).结论 "三纵三横"培养模式可提升军事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深化师生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小切口下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对36例(36足)踝关节疾病患者采用联合前踝正中纵切口及外踝跗骨窦小切口下2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加压固定行胫-距-跟融合术治疗。男14例,女22例;年龄18~76岁,平均53.8岁。左足19例,右足17例。距骨塌陷性坏死2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核感染(非活动性)2例,距骨缺如1例, Charcot关节病1例,踝及距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53.7±2.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0.2)分。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X线片及CT检查关节面是否达骨性融合,AOFAS评分和VA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3~82 min,平均49.8 min。术后3周1例(2.8%)发生切口皮肤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5个月。影像学检查示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8~15周,平均10.9周。术后1年,AOFAS评分为(84.7±0.6)分,VAS评分为(0.3±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96,P=0.000;t=30.393,P=0.000)。结论采用联合小切口下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行胫-距-跟融合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踝关节终末期疾病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复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脱钙骨基质(DBM)对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迁移能力的体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特殊负压灌注装置将纤维蛋白凝胶复合CTLA4溶液灌注到DBM,构建复合CTLA4的DBM,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植物血凝素(PHA)激活T淋巴细胞来构建免疫激活微环境。将复合CTLA4的DBM在培养基中孵育5、10、20、30、40 d,ELISA检测CTLA4的浓度,由此计算CTLA4的累积释放率。将PHA预处理的PBMCs与复合CTLA4的DBM进行Transwell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基中IL-2和IFN-γ的含量。分离BMMSCs,Transwell共培养法分析复合CTLA4的DBM对BMM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复合CTLA4的DBM结构完整有序,具有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复合材料中CTLA4在5、10、20、30、40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1.3%±1.9%)、(27.9%±3.7%)、(48.4%±3.6%)、(62.8%±3.8%)和(83.0%±2.5%)。与单纯的DBM相比,与复合CTLA4的DBM共培养可显著减少培养基中IL-2(P=0.0004)和IFN-γ(P=0.0007)的含量,增强BMMSCs的增殖能力(P=0.0006)和迁移能力(P=0.0004)。结论复合CTLA4的DBM在体外环境下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增强BMMSCs迁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在脊柱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科轮转的42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实验组采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进行教学,课前由授课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课堂结合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问题;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员理论及操作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不同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84.7±3.4)、(87.1±3.7)、(9.7±0.3)、(9.3±0.4);对照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79.7±3.3)、(80.4±4.0)、(8.4±0.7)、(8.3±0.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3D打印技术与CPBL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融合+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按骨密度分为A组(骨质疏松组)31例,B组(骨量减少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后路减压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治疗,A组术中采用骨...  相似文献   
8.
宋磊  罗飞  周强 《骨科》2019,10(3):217-220
目的 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带教过程中结合骨肉瘤复发性因素进行教学的效果。方法 选取陆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102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研究组联合应用骨肉瘤复发性因素教学。观察比较两组见习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自身应用效果评价、满意程度评价情况、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评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自身应用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评价情况优于对照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见习带教生应用骨肉瘤复发性因素分析模式进行带教,让见习生从根本上了解骨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可显著提高见习生对疾病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显著提高见习生对带教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印记基因TSSC3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建立稳定过表达TSSC3的骨肉瘤MTH细胞株,收集骨肉瘤细胞上清制备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小管形成实验观察CM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肉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A蛋白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过表达TSSC3(overTSSC3)组CM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结果显示,overTSSC3组细胞较对照组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移植瘤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overTSSC3组肿瘤中VEGFA蛋白表达量及MV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印记基因TSSC3可能通过下调VEGFA的表达进而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胸组和VATS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及创伤应激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开胸组比较,VATS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胸引流管留置时间、ICU入住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量更少,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R)、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水平更高,术后第1、3、5、7天VAS评分、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术后第7天P物质(SP)、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神经肽Y(NPY)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死亡。结论 与开胸手术比较,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