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目前在矫形外科和颅面重建中已有脱钙骨基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应用,但用于乳突腔填塞尚缺乏研究。 目的:探寻异种脱钙骨基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乳突腔的成骨效能。 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近交系雌性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股骨头松质骨制备牛髂骨脱钙骨基质。20只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鼓泡腔的实验组和取自体髂骨植入鼓泡腔的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植入1个月后两组的成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植入后2个月实验组成骨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说明异种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乳突腔能有效促进乳突填塞后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经成骨化诱导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脱细胞牛骨基质(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实验着重观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过程——细胞与ABECM复合和生长的影响,为有效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Wistar大鼠2只,从股骨取MSC在体外扩增、纯化、诱导成骨化,做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实验组用胎牛血清(FBS)、多聚赖氨酸(PLL),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溶液预处理的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并计算细胞黏附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倒置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接种后6、12h实验组细胞黏附率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在材料表面已完全伸展,附着在材料表面;对照组细胞大多呈不规则形,未完全伸展。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复合培养第3、6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FBS和PLL分别预处理,可以改善ABECM材料表面特性,利于提高细胞接种效率,从而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SC)不仅具有多系分化潜能,而且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对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发挥调节作用。近年来,有关MSC的免疫调节尤其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异基因MSC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背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到支架材料上再植入关节软骨缺损处,细胞不但不消失,而且可形成新的软骨。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关节内的成软骨活性。 方法:在54只青紫蓝兔单侧膝关节制作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对照组缺损处仅植入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物质。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12周,实验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与周围软骨整合的软骨细胞更为成熟,修复组织与软骨下骨结合牢固;修复组织的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Ⅱ型胶原染色阳性,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且实验组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 < 0.01)。对照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样,与周围软骨未结合,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无修复组织,两组均无Ⅱ型胶原染色阳性表达。表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植入膝关节可形成软骨样组织,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背景: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完全脱钙骨基质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维持其软骨细胞的特性,在软骨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完全脱钙骨基质在体外诱导培养成纤维软骨组织以及观察培养体系与支架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匀接...  相似文献   

6.
申屠刚  李强  李骥  王刚  姚有榕 《解剖与临床》2009,14(3):171-173,17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G)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以提高组织工程骨(TEB)成骨能力。方法:将成骨诱导后人MSCs体外与同种异体的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根据DBM中是否加入FG分为两组,A组加入FG,B组未加入FG。于构建后10h计算细胞黏附率,24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情况,3d、7d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种支架材料的MSCs生长与增殖的差异。结果:体外构建10h后,A组的细胞黏附率为(95.3±9.2)%,B组为(89.2±8.7)%,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见A组上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多,部分呈簇状和团状较均匀地密布;而B组细胞数量较少,呈散在非均匀分布。构建后3dA组网孔间出现细胞外基质,至第7d基质变得稠密;B组细胞外基质较少。结论:纤维蛋白胶与MSCs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明显促进MSCs的黏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体外对异源脐血CD4+ T 淋巴细胞增殖、凋亡及向CD4+ CD25+ 调节性T 细胞(Treg)分化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建立不同比例UCMSCs 与植物血凝素(PHA)活化的脐血CD4+ T 淋巴细胞共培养,或与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检测CD4+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CD4+ CD25+ / CD4+ 比率的变化及调节性T 淋巴细胞标志基因Foxp3 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建立UCMSCs 与地塞米松(DXM)刺激的脐血CD4+ T 淋巴细胞共培养,或与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检测CD4+ T 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HA 活化的脐血CD4+ T 淋巴细胞在与UCMSCs 共培养3 d 后,较无UCMSCs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 05)且CD4+ CD25+ / CD4+ T 淋巴细胞的比率及Foxp3 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 01),并随UCMSCs 数量增加,作用增强(P<0. 05)。DXM 诱导的脐血CD4+ T 淋巴细胞与UCMSCs 共培养7 d 后,细胞凋亡比率较无UCMSCs 对照组显著降低(P<0. 01)。上述效应在Transwell 共培养中部分减弱但无法消除。结论:UCMSCs 对脐血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细胞增殖能力和分化的调控而不是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8.
背景:用组织工程学方法高质量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达到很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尚无定论。鉴于此,课题组提出“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定向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设技。 目的: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组合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能力,同时探索其在关节腔内培养促进向关节软骨定向分化的方法。 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培养,分为两组:实验组DMEM培养液中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照组中未加入诱导因子。比较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和成软骨分化情况。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负载到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中,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取另2只兔的腰背筋膜包裹后缝合固定到30只兔膝关节腔内行腔内培养。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各取10只标本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u=3.326,P < 0.01)。实验组细胞爬片做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组织工程复合体在腔内培养12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见大量软骨细胞增生,胞核染色呈蓝色;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细胞成串排列,大量软骨陷窝形成,周围大量基质包绕;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见细胞外基质中出现大量棕黄色颗粒,Ⅱ型胶原染色强阳性。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结合后可在关节腔内成功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符合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进一步研究其对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在体外观测其形态,并通过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分化潜能等特征进行鉴定;然后将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的PMSCs,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中,共同培养6d后,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问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s)极为相似的细胞形态及细胞表面标志,表达CD29、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06和HLA—DR,并且还具有与BMSCs相似的跨胚层分化能力,能在一定条件下被诱导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PMSCs与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结论胎盘组织是MSCs的有效来源,PMSCs具有与BM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机制。它为问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对脾脏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其细胞表面特征分子表达情况。MTT法测定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不同数量MSCs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MSCs对T细胞分泌IFN-γ和IL-4水平的影响。FCM检测MSCs对脾脏T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MTT法测定MSCs对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cells,CTL)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不同数量MSCs作用后,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而且MSCs比例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P<0.01)。经MSCs作用后,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明显降低,而分泌IL-4的水平明显升高,且这种作用随MSCs比例的增加而增强(P<0.01)。MSCs能够抑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T细胞的自发凋亡。与MSCs共培养后,T细胞对L1210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单独培养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MSCs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反应和CTL活性,该作用可能与MSCs改变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但与诱导T细胞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 并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由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SC, 取第 3代细胞进行实验。鉴定后, 将微小细胞团在TGF -β1、地塞米松(Dex)及维生素C(VitC)等诱导下分化。14d后, 细胞团经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后, 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II型胶原(ColII)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Westernblot和RT- PCR, 分别检测诱导前后MSC中ColII及前ColII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 诱导后细胞呈软骨细胞样形态; 甲苯胺蓝及ColII染色的细胞外基质呈阳性。Westernblot和RT PCR的结果显示, 诱导分化后的MSC可表达ColII和前ColII的mRNA。结论: MSC在TGF- β1、Dex及VitC等诱导后, 可分化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在体外对异体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以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AET)处理绵羊红细胞(SRBC)的花环形成法,去除T淋巴细胞获得纯化的B淋巴细胞.用羊抗人IgM单克隆抗体(anti-IgM)刺激与或未与MSC或其培养上清共培养3d的B淋巴细胞,应用MTT法测8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G、lgM的产生,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与MSC共培养24、48h后B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 MSC及其培养上清抑制由anti-IgM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IgG、IgM,且随着MSC细胞数量及其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这种抑制越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MSC共培养不同时间的B淋巴细胞的凋亡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SC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存在暂时性和可逆性.结论 MSC对异体外周血8淋巴细胞存在免疫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控机制是复杂的,不仅与MSC细胞数量有关,还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能够获得纯度高的单核细胞,但由于多次离心可造成细胞的大量流失且对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应用值得商榷。 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行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 Kossa法及茜素红进行矿化结节染色以及电镜下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形态结构。 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细胞出现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出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正常人及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4+ CD25+T细胞比例;MSCs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按不同数量(2×103、1×104、5×104个细胞/孔)接种培养板作为基底层细胞,然后分别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于2、4、6天后各自收集T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接种于骨髓MSCs的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5+T细胞数量及CD4+ CD25+/CD4+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HA作用下,数量>1×104的骨髓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Cs可显著上调ITP患者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中CD4+ 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 CD25 +/CD4+比值(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体外骨髓MSCs对ITP患者CD4+ CD25+T淋巴细胞具有上调作用,以上这种机制可使ITP患者的细胞因子及CD4+ CD25+T淋巴细胞逐渐接近于正常人但仍达不到正常人水平(P<0.05).结论:MSCs在体外可能通过上调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进而诱导ITP患者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肝外胆管和胆囊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易失去增殖能力,难以提供基础研究所需的细胞量,限制了胆管修复等基础研究的进程。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肝细胞,但是尚无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报道。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采取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CK19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梭形逐渐变为多边形、三角形;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诱导第4周细胞膜开始表达CK19,诱导第6周CK19表达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两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胆管上皮样细胞,从而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胆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修复。方法培养SD大鼠骨髓细胞,增殖提纯传代至4代时,成骨成脂,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BMSC,然后将其接种到ADM,2d后移植到皮肤表皮缺损的SD大鼠体内,连续5周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BMSC-ADM修复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效果良好,5周后,肉眼可见材料与组织结合紧密,有弹性,颜色接近皮肤。结论 BMSC-ADM可以作为修复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早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再狭窄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部分黏附分化参与血管重塑,实验拟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动脉硬化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过程中的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及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情况。 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API标记细胞核)与外膜成纤维细胞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培养7 d,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蓝染(DAPI标记细胞核)、胞浆红染(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双标细胞出现,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结果可见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5代(P5)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Hoeschst 33344(sigma)荧光杂料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6个/ml细胞浓度后与骨基质明胶(BMG)共同培养6 h,然后植入SD大鼠双侧胫骨的实验性骨缺损中(A组),同时作胫骨骨缺损单纯BMG植入(B组),无植入物(C组)两组对照。术后8周处死,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其中A组行荧光染料标记测定以确认骨缺损区的骨痂是否来源于MSCS。结果:①A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②B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③C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填充生长,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少量骨痂组织。荧光染色鉴定确认胫骨骨缺损区的骨痂来源于MSCs。结论: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样神经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样细胞分化。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抗坏血酸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法鉴定胞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相关蛋白的表达;RT-PCR鉴定多巴胺神经元相关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及胞质中的多巴胺。结果诱导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表达多巴胺神经元相关蛋白: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转运蛋白和神经核蛋白;RT-PCR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表达多巴胺神经细胞相关基因TH、AADC;ELISA法检测到诱导后的上清及胞质中有多巴胺分泌。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巴胺能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