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谷胱甘肽转硫酶偶联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氮端的融合蛋白(GST-PDGFR-N)制备有生物活性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GST-PDGFR-N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DGFR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两株能稳定分泌抗PDGFR单克隆抗体的细胞3B12F5和3C6H7C11,亚类鉴定两种单抗均为IgG1.间接ELISA法测定两株细胞腹水抗体的效价分别为1:102400为和1:25600.Western blot法显示PDGF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免疫原和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的抗原成分.细胞免疫组化显示此单抗可以特异的识别胶质瘤细胞株U251和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中表达的PDGFR抗原.结论 成功制备PDGFR单克隆抗体,为研究PDGF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检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IL-8和IFN-γ基因多态性在鼻咽癌(NPC)患者中的频率分布,并分析其与NPC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析105例NPC患者和109例健康对照者IL-8基因-251(A/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两组人群中IFN-γ C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两位点多态性与NPC的关系.结果 NPC组IL-8 -251(A/T)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C组IFN-γ(CA)n 13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78,P=0.015),其基因型(CA)13 /(CA)13 、(CA)13 /(CA)13-和(CA)13-/(CA)13-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也有差异(χ2=15.181,P=0.001). 结论在研究人群中未发现IL-8 -251(A/T)位点多态性与NPC相关;IFN-γ(CA)n 13等位基因与NPC具有相关性,提示IFN-γ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鼻咽癌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产生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的可行性及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多异体脐血输注 ,分别于输血前及输血后 1月、2月、3月 ,检测受者和供者特异性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ML R)等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肾移植术后早期脐血组与对照组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脐血输注后受者对供脐血的特异的 ML R显著降低 ( P<0 .0 1) ,对无关成人的 ML R亦有明显下降( P<0 .0 5 )。移植后三月脐血组无一例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多异体脐血输注能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性。这种低反应性可能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抑制作用。肾移植前多异体脐血输注有望成为临床实用的耐受诱导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物素化抗AI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生物素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BNHS)对纯化抗AIB1单克隆抗体1A2E1进行标记,并应用标记后单克隆抗体对靶细胞中AIB1蛋白进行检测.方法 用BNHS与纯化抗体1A2E1交联,制备Biotin-1A2E1,用竞争抑制ELISA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iotin-1A2E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所制备的生物素化抗体活性高,效价为1∶3200,用于检测乳腺癌细胞中AIB1蛋白敏感性好. 结论 成功制备生物素化抗体Biotin-1A2E1,并可初步应用于靶细胞AIB1蛋白的检测,为肿瘤辅助诊断中AIB1蛋白的检测提供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r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0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Vit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7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介素-17(IL-17)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以及对照组共41例患者的血液以及鼻甲黏膜或息肉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L-17的含量及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局部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与局部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736, P=0.006);变应性鼻炎患者仅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中IL-17的含量低于鼻息肉患者(P<0.001),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41).变应性鼻炎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鼻息肉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但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结论 IL-17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变应性鼻炎,IL-17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通过TLRs信号途径进一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机理。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在培养的第6d,实验组加入LPS刺激24h,对照组不加。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半定量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内NF-κB表达情况。结果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7d后的DC表达较高水平TLR2、3、4。LPS刺激24h后,TLR2、3、4表达下降,TLR4几乎测不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到,未刺激组DC胞浆染色阳性,胞核为阴性。LPS刺激组的细胞核染色为强阳性,胞浆染色为阳性。结论DC在受LPS刺激前后TLRs的表达有显著变化,NF-κB也从胞浆移位至核内。这标志着经LPS刺激后DC在功能上进一步成熟。为下一步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CVB3)心肌炎细胞毒T细胞(CTL)亚类(ACTL、VCTL、MCTL)TCR CDR3 Vβ基因取用格局。方法无菌摘取72h内新生Balb/c鼠心脏,培养单层心肌细胞并将其分为三组,分别用CVB3、放线菌素D处理和不经过任何处理;实验组制备CVB3心肌炎鼠模型,处死后将其肠系膜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上述三组单层心肌细胞,采用免疫吸附法获取ACTL、VCTL、MCTL,对照组鼠为正常小鼠处死后取肠系膜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采用MTT法对实验组ACTL、VCTL、MCTL和对照组T细胞进行细胞毒鉴定;常规进行RT-PCR,判断实验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的TCR Vβ基因取用格局。结果对照组T细胞表达Vβ基因全部20个家族,而实验组三类CTL的Vβ基因取用格局呈现明显的限制性,ACTL优势表达Vβ36、Vβ8.1、Vβ8.2、Vβ8.3,MCTL优势表达Vβ5.1、Vβ8.1、Vβ8.2、Vβ8.3,而VCTL优势表达Vβ7、Vβ8.1、Vβ8.2、Vβ8.3。结论CVB3心肌炎中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CTL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其TCR Vβ基因取用格局呈现明显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吞噬包被有甲胎蛋白HLA—A2限制性表位肽(AFP218-226,LLNQHACAV)的聚乳酸微球(PLA—AFP218-226)后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方法用GM—CSF和IL-4诱导HLA—A2^+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PS诱导成熟,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在诱导过程中加入PLA—AFP218-226微球,用吞噬了PLA—AFP218-226微球的DC诱导自身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肝细胞癌(HCC)特异性CTL。用流氏细胞仪检测DC膜分子标志,T2细胞与AFP218-226结合实验检测HLA—A2分子与AFP218-226之间的亲合力,MTT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HepG2和T2细胞株的能力。结果AFP218-226与HLA—A2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吞噬微球后的成熟DC高表达CD83、CD86、CD40等膜分子,其诱导的特异性CTL对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具有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PLA—AFP218-226被DC细胞吞噬后,能够诱导HCC特异性CTL的产生,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表位肽疫苗,在肝癌的防治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展及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n=9),模型对照(B)组(n=27),r-Sak治疗(C)组(n=27).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方法建立.ELISA法测定6、12、18 h各时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CTn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6、12、18 h各时点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化情况,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胰腺及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大鼠从术后6 h开始出现CTn1、CK-MB升高,治疗组各时点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L-6、TNF-α水平亦从术后6 h开始升高,其变化在时点上与CTn1、CK-MB的变化具有一致性,治疗组各时点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胰腺及心肌组织的出血坏死减轻,微血管血栓的形成减少.[结论]r-Sak能减轻SAP的病变程度和心肌损伤,可能具有治疗SAP及预防心肌损伤等并发症的作用,特异性溶栓剂的应用可能成为治疗SAP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