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170篇
药学   9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职业医学生物监测现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职业医学领域的监测包括环境监测(Ambient Monitoring, AM)、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BM)和健康监护(Surveillance Health ,SH).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职业有害因素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改变了长期以来均认为"环境监测为主、生物监测为辅"的观念,它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观点正成为学术界共识.生物标志物是生物监测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几年伴随着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发展,生物监测技术提高到了分子水平.生物标志物一般分为3类:①接触生物标志物:是指测定机体器官或组织内的外源性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源性化学物与靶分子、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以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②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以及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疾病等;判断机体是否受到明确的或潜在的危害;③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能反映机体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的对外源性化合物接触产生反应能力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微波(Microwave,MW)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微波在雷达、无线通讯、感应加热、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往研究表明微波对生物体存在致热效应(thermal effect)和非致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非致热效应是指较低强度微波在不引起生物体组织温度升高的状态下产生的生物效应。近10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微波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应用,微波非致热效应也成为微波健康效应研究的新热点,本文搜集了近年一些有关微波非致热效应离体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简要综述。1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3.
纳米材料潜在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翔  闫蕾  贾光  王生 《毒理学杂志》2005,19(1):15-17
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信息及生物将成为 2 1世纪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2 1世纪初 ,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也证实了这种观点。我们在为纳米研究热潮喝彩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但目前关于纳米材料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 ,现就此做一简要综述。1 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材料是指几何尺寸达到纳米级水平 ,并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1纳米 (nm)是 10 -9m。目前对纳米材料的定义是 :粒径为 1~ 10 0nm的纳米粉、纳米线 ,厚度为 1~ 10 0nm的纳米簿膜 ,并且出现纳米效应的材料[1] 。纳米材料的尺寸与细胞…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区A区和较轻的郊区B区作为研究地点,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A区的4所小学和B区的3所小学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与污染程度较轻的B区相比,A区儿童的咳嗽(62.2% vs.59.9%)、持续性咳嗽(6.3% vs.3.1%)、咳痰(42.4% vs.37.4%)、持续性咳痰(3.6% vs.2.4%)、喘鸣(13.3% vs.9.9%)和哮喘(9.5% vs.5.4%)等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且经统计学检验,除咳嗽、感冒时咳嗽、不感冒时咳嗽外,儿童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及症状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A区儿童持续性咳嗽、不感冒时咳痰、哮喘发生的危险性仍高于B区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污染程度较重的地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发生率高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地区,提示大气污染与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发生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制造业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在多个部位的发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对4家制造企业工人的WMSDs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流行病学调查。WMSDs病例定义为过去一年内身体颈部、肩部、肘部、手腕/手、上背部、下背部、臀/大腿、膝部、踝/足9个部位中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疼痛、麻木、不适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经休息后症状仍未完全缓解,且排除外伤、残疾、其他急症或后遗症等。各部位WMSDs患病情况间的关联度用log-binomial模型计算出的现患比(PR值)评估,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MSDs主要患病部位中多个部位共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制造业工人WMSDs总患病率达79.7%,主要患病部位为下背部、颈部、肩部和上背部,患病率依次为62.3%、55.7%、45.6%和38.7%。这4个部位患病情况间的PR值较高,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25.2%,3~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41.4%。多分类L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中3~4个部位患WMSDs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女性(OR=2.86,95%CI 2.38~3.33)、工龄15~19年者(OR=1.87,95%CI 1.49~2.34)患病风险较高;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前倾(OR=2.15,95%CI 1.86~2.48)、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扭转(OR=1.64,95%CI 1.40~1.92)和经常大幅转身(OR=1.40,95%CI 1.20~1.64)等生物力学因素可能为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每天做相同的工作(OR=1.73,95%CI 1.44~2.08)、员工短缺(OR=1.50,95%CI 1.31~1.71)和经常加班(OR=1.38,95%CI 1.20~1.60)等组织管理因素可能增加疾患的发生风险;经常长时间站着工作(OR=0.77,95%CI 0.65~0.91)和感觉工间休息时间充足(OR=0.51,95%CI 0.44~0.59)等因素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制造业工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WMSDs患病率高,4个部位的患病情况间关联密切,其3~4部位共患病率较高,提示在制造业工人中可能存在“颈-肩-上背-下背”多个部位患病的WMSDs发生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暴露对帕金森病病理特征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8月龄人源SNCA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BaP染毒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体质量的BaP和玉米油溶剂,连续注射60 d。通过转轮实验观察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蛋白印迹实验观察Ba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mRNA的表达。研究中涉及的基因主要与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自噬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降解相关。结果 BaP染毒后,转轮实验中小鼠运动时间显著降低(P<0.05),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为对照组的62%(P<0.05),中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增多,为对照组的1.36倍(P<0.05)。BaP染毒后,小鼠中脑14种mRNA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主要涉及α-突触核蛋白降解与细胞自噬、神经元转运体、神经递质受体等功能;而Synphilin-1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α-突触核蛋白合成有关。结论 BaP暴露抑制神经递质受体、多巴胺转运体蛋白功能和细胞自噬作用,阻碍α-突触核蛋白降解,从而诱导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和α-syn聚集体形成,增加帕金森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几年来,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2016年全球约有6.5亿成年人肥胖,肥胖患病率达13.1%[1]。2019年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已成为全球伤残调整寿命年的第5位危险因素[2]。由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快速转型,中国居民肥胖率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我国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患病的长期影响,并分析在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大气污染对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及心脏病患病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124个地级市17 679位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及高血压、心脏病患病信息。收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相应地级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和二氧化氮(NO_2)的三年年均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采用城镇化率来定义城镇化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大气污染对高血压及心脏病患病影响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所包含的124个地级市大气PM_(10)三年的年均浓度为80μg/m~3,SO_2为36μg/m~3,NO_2为31μg/m~3。有68.5%的城市大气PM_(10)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人群高血压和心脏病患病率(高血压:27.4%,心脏病:12.3%)高于中等(高血压:23.1%,心脏病:8.9%)和较低(高血压:19.2%,心脏病:6.9%)城镇化水平地区(P0.05)。大气PM_(10)和NO_2与城镇化率在对中老年人心脏病的患病影响中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大气污染物对较低城镇化率地区的中老年人影响最大(PM_(10):OR=2.169,95%CI:1.275~3.691;NO_2:OR=1.817,95%CI:1.100~3.000)。[结论]我国大气污染对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的患病影响在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中不同,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市地铁车厢内PM_(2.5)污染状况,并与室外环境中PM_(2.5)浓度比较;了解北京市地铁通勤人员对地铁内空气污染的认知及防护情况。[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选取北京市10条地铁线路,每周调查一次,在周五晚高峰时段(16:30—20:30)测量地铁车厢内PM_(2.5)浓度(春节假期除外),并与对应时间段室外环境的PM_(2.5)浓度进行对比。使用问卷调查地铁通勤人员对地铁内和室外空气污染的认知及防护行为。[结果]10条线路的地铁车厢内PM32.5浓度中位数为133μg/m,明显高于室外环境PM_(2.5)浓度中位数(61μg/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计调查618人,仅128名(20.7%)调查对象能正确认知地铁内比室外空气污染更严重。449名(72.7%)调查对象会使用口罩进行空气污染防护,其中仅96人(21.4%)会在雾霾天时在地铁内佩戴口罩。对地铁空气污染状况认知不同者,佩戴口罩的频率存在差异(P=0.008)。认为室外空气污染更严重的调查对象在地铁内从不佩戴口罩的比例(136/340,40.0%)明显高于认为地铁内空气污染更严重的调查对象(19/94,20.2%)。[结论]北京市晚高峰时段地铁车厢内的PM_(2.5)浓度总体高于室外环境,而多数地铁通勤人员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在地铁内佩戴口罩比例偏低,相关防护意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