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 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其中腰椎不稳症8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5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3岁,平均62.1岁;均为单节段融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变化。结果: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8±5.2)min,平均失血量(82.5±22.6)ml。术后1例大腿内侧麻木,1例屈髋肌力下降,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1±0.75)分降低至(2.31±0.75)分(P0.05),ODI由术前的(42.58±1.55)%降低至(12.55±0.84)%(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完全融合,5例患者部分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94.86±2.44)mm~2提高至术后的(150.70±7.02)mm2(P0.05)。结论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The conventional surgical method of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PSF) mainly uses X-ray fluoroscopy guidance to target the vertebral pedicle for screw place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personalized drill guide template for PPSF based on a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ique an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the method for assisting screw insertion in cadaveric specimens. The T3-L3 trunk cadaveric specimens from six adults were subject to a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in the prone position.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containing the back skin contour was reconstructed. A bilateral ideal pedicle screw in the T6-L1 segment was designed. Then, the reverse templates were designed. The two templates were fused and printed into an individualized guide template. PPSF was performed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he guide template, and the CT scan was taken postoperatively to access the screw position. Ninety-six pedicle screws were successfully placed on the bilateral vertebral body of the T6-L1 segmen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guide template. The guide plate was not loosened or displaced when operated by a single hand, an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24.6 ± 7.9 s. The axial CT images after puncture indicated that in 96 puncture needles, 90 needles were grade I and 6 were grade II, with a puncture accuracy rate of 98.6%. In conclusion, an individualized PPSF navigation template was developed using Mimics software and 3D printing prototyping, which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PPSF in cadaveric specimens.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构建半胱氨酸及磷酸胆碱共接枝的仿生壳聚糖载体(NAC-PCCs),并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进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方法 制备pBMP2/NAC-PCCs材料,检测其粒径、形态,绘制DNA缓释曲线,研究微球抗DNA酶降解能力。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共培养过程中,检测材料的转染效能、ROS清除能力、BMP2蛋白分泌水平、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以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结果 微球材料能有效避免DNA被生物酶降解,其转染效率为23.1%,ROS清除率为(36.13±0.47)%。同时实验结果显示与NAC-PCCs共培养的细胞, 其细胞内BMP2表达水平高于其余各组且成骨分化效果最佳。 结论 NAC-PCCs包封BMP2基因形成的纳米微球材料具有促进BMSC成骨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36.
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12年5月.本研究提取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和并发症例数.应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8篇.共981例,TLIF组457例,PLIF组524例.两组间比较,手术失血量(P=0.002)及住院时间(P=0.02)TLIF组少于PLIF组,而优良例数(P=0.27)、手术时间(P=0.07)、VAS评分(P=0.61)和ODI评分(P=0.24)两组间无差异;总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01),其中神经损伤(P=0.001)、硬膜损伤(P=0.04)TLIF组较少,而脑脊液漏(P=0.25)、螺钉松动(P=0.14)、内固定失败(P=0.86)、未融合例数(P=0.41)和感染(P=0.5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者临床总疗效优良率相当,但TLIF手术在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尤其是对神经和硬膜的损伤,较PLIF明显减少.TLIF手术是一种更安全有效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方法 :取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C7),游离出25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两侧分别置入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置入时的最大扭矩,并将两侧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随机选取任意一侧的椎体螺钉(即试验组,另一侧即对照组),将其旋出,然后再将螺钉旋入原钉道,再次测量螺钉旋入时的最大扭矩,并与同侧螺钉首次置入时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比较同一椎体两侧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分析初次旋入扭矩、二次旋入扭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372.86±171.44N,对照组为343.91±169.90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2.47±1.04kgf·cm,对照组为2.35±1.00kgf·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1.36±0.77kgf·cm,与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84,P=0.00),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二次置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800,P=0.00),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32,P=0.00)。结论 :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时的最大扭矩显著减小,但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无明显减小,因此,当需要二次置钉时,在原钉道未被破坏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选择将原螺钉旋入原钉道。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青少年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5年4月,采用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19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青少年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4~32(24.6±5.0)岁。术后复查CT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在末次随访时(内固定拆除至少1年以上)采用动力位CT评估寰枢椎旋转活动度的保留情况。记录第1次手术前、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末次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枕颈部麻木、疼痛等枕大神经刺激症状,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1~2个月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获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25(21.47±2.41)个月。术后骨折骨性融合的时间为6~10(8.21±1.27)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即行Ⅱ期手术拆除内固定,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术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6.74±0.65下降到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的0.4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DI值由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的(10.58±2.04)%下降到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的(3.79±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动力位CT显示寰枢椎单侧旋转活动度达到向左(15.73±5.57)°,向右(15.55±5.78)°,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为(31.28±10.71)°。结论 :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青少年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可以避免寰枢关节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寰枢椎的旋转活动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置钉联合对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和传统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多裂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ilt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