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0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37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531篇
内科学   459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120篇
特种医学   2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63篇
综合类   113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01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214篇
  2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7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瘢痕妊娠(CSP)疗效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CSP患者UAE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超声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CSP患者中,孕囊型58例,团块型38例。孕囊型CSP患者UAE并清宫后孕囊均被清除。团块型CSP患者UAE并清宫后24~48h团块直径较UAE术前及UAE术后24~48h减小(P均0.001)。孕囊型与团块型CSP患者间,UAE术前、UAE术后24~48h及UAE并清宫后24~48h病灶周边血流信号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类型CSP患者UAE术后24~48h、UAE并清宫后24~48h病灶周边血流信号分级均较UAE术前明显减低(P均0.001)。孕囊型与团块型CSP患者间,UAE术前及UAE术后24~48h子宫瘢痕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AE并清宫后24~48h孕囊型CSP患者子宫瘢痕厚度高于团块型(P0.001)。孕囊型CSP患者UAE并清宫后24~48h子宫瘢痕厚度高于UAE术前及UAE术后24~48h(P均0.001)。团块型CSP患者UAE并清宫后24~48h子宫瘢痕厚度高于UAE术前(P=0.037),与UAE术后24~4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孕囊型CSP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少于团块型(P均0.001)。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监测UAE治疗CSP的疗效,UAE对不同类型CSP的疗效有所不同,孕囊型CSP患者疗效优于团块型。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监测在缩短心脏手术抗菌药物疗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纳入心脏手术患者共计12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降钙素原监测组)与对照组(常规方法监测组)。其中试验组共61例,对照组共59例。试验组以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比较这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住院费用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第1、3、7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钙素原水平逐渐下降,其中白细胞、降钙素原前3天显著下降,而中性粒细胞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患者降钙素原术后第3天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第7天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第7天恢复正常。两组各时间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钙素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别为9 d和12 d、住院天数分别为18 d和19 d、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1.16千元和1.45千元、总住院费用分别为11.10万元和12.71万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两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心脏手术,依据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可缩短抗菌药物疗程、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并节约抗菌药物费用和住院费用并且不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索诱导痰细胞分类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39例慢性咳嗽患者,依据慢性咳嗽中诊断标准,分为非EB组和EB组,分析两组诱导痰中细胞分类情况;同时给予EB患者进行8周治疗,观察经治疗后诱导痰中各细胞分类的改变情况。 结果239例慢性咳嗽患者中,非EB患者216例,占90.7%,EB患者23例,占9.3%,两组中共有121例(50.6%)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百分比升高;非EB患者组细胞总计数为(4.83±2.61)×106个/g、嗜酸细胞比例为(4.56±10.07)%、中性粒细胞比例为(50.32±26.12)%、淋巴细胞比例为(5.14±7.27)%、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40.30±16.70)%,EB患者组痰中细胞总计数为(5.46±3.07)×106个/g、嗜酸细胞比例为(13.85±1 2.23)、中性粒细胞比例为(46.16±16.89)、淋巴细胞比例为(4.83±2.98)、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35.91±16.35),两组间EB组嗜酸细胞比例有显著的增多(P<0.05),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余细胞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患者组经治疗后,痰中细胞总计数为(4.07±3.89)×106个/g、嗜酸细胞比例为(2.52±3.80)%、中性粒细胞比例为(54.18±17.97)%、淋巴细胞比例为(5.59±4.33)%、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38.32±17.23)%,嗜酸细胞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余细胞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诱导痰细胞分类检查是诊断EB的重要方法,在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EB治疗过程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索操作前应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对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拟行气管镜检查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操作前常规的丁卡因压缩空气雾化机雾化吸入,观察组患者接受操作前丁卡因联合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压缩空气雾化机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生命征、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操作前两组患者生命征、氧饱和度、通气功能指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支气管镜检查后患者的收缩压、氧饱和度、通气功能指标等较操作前明显变化,而接受操作前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的患者通气功能、氧饱和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心率更加稳定。 结论支气管镜操作可导致操作后患者通气功能指标下降,支气管镜操作前应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提高了围操作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6.
Klotho是重要的内源性多效蛋白,参与衰老和钙磷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近期的临床研究发现低水平的Klotho与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关联,并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不良预后;基础研究也表明Klotho在维持血管稳态和正常心功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Klotho可以促进一氧化氮(NO)的生成,抑制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介导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的生物学效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钙化,并抑制心肌肥厚和纤维化。Klotho或可作为一个新的干预靶点,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就Klotho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初始步骤,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可进展至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现有基于SPEM特性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可能为SPEM进展至肠化生直至胃癌的机制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SPEM的起源及进展机制,有望遏制SPEM病理形态的产生,阻断SPEM进展到肠化生,从而真正减少肠型胃癌的发病率.故本文将近10年来有关SPEM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后发生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CI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92例肺癌化疗后发生CIL患者(CIL组)和100例无CIL患者(对照组)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292例肺癌化疗患者中,共192例出现CIL,发生率为65.8%,其中28例(14.6%)为Ⅲ-Ⅳ级CIL。两组的性别(P=0.691)、年龄(P=0.245)、基础疾病(P=0.6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L组的体质量下降率、PS评分、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曾接受化疗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白细胞减低(OR=11.852)、体质量下降率≥5%(OR=0.324)、曾接受化疗次数≥3(OR=2.709)是肺癌化疗后发生CI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白细胞减低、体质量下降率≥5%、曾接受化疗次数≥3是肺癌化疗后发生CI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