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17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194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637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2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0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01.

Background

To observe 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the Buthus matensii Karsch (BmK) scorpion venom extracts on the growth of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 cells, and to explore its mechanisms.

Methods

Two common tumor cells (SMMC7721, MCF-7) were examined for the one which wasmore sensitivity to scorpion venom by MTT method. Cell cycle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Immunocytochemistry was applied to detect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Caspase-3 and Bcl-2 levels,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related protein Cyclin D1 was shown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MCF-7 was the more sensitive cell line to scorpion venom. The extracts of scorpion venom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MCF-7 cells. Furthermore, the extract of scorpion venom 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Caspase-3 up-regulation while Bcl-2 down-regulation in MCF-7 cells. In addition, the extracts of scorpion venom blocked the cells from G0/G1 phase to S phase and decreased cell cycle-related protein Cyclin D1 level after drug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mK scorpion venom extracts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MCF-7 cells by inducing apoptosis and blocking cell cycle in G0/G1 phase. The BmK scorpion venom extracts will be very valu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相似文献   
1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PreS/S基因突变十分常见,可由内因即病毒和宿主之间免疫反应导致,也可由免疫预防或者抗病毒治疗等外因引发。Pre-S区以缺失突变为主,S区以"a"抗原决定簇的点突变常见。此区域的突变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相关蛋白的合成、分泌障碍,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和临床影响。研究显示PreS/S基因突变与某些肝脏疾病发生及进展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可使HBsAg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因不被抗-HBs识别而导致HBsAg检测失败和已免疫者发生突破性HBV感染;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 OBI)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而OBI是当前血液筛查的主要风险来源。目前,PreS/S基因突变研究仍缺乏更为广泛的长期监控数据,这是评估PreS/S基因突变实际影响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定量分级诊断及早期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价值。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采用3.0 T磁共振、关节表面柔线圈,进行肝脏扩散峰度成像(b=0、400、800 s/mm2)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获取MD值、MK值和ADC值,对所有肝脏标本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等级与磁共振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明确各磁共振参数诊断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能。采用比较ROC分析不同模型参数在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价值。结果ADC值和MD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程度呈负相关(ρ=-0.52,-0.904;P<0.05)。MK值与疾病等级程度呈正相关(ρ=0.761;P<0.05)。MD值和MK值在临界组和NAS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29±0.114比1.458±0.240μm^2/ms;MK:1.096±0.079比1.237±0.180;P<0.05)。MD值和MK值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和0.905,且均优于ADC值(AUC=0.727)(P<0.05)。结论扩散峰度成像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分级诊断,且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价值优于传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以及血液指标联合检测在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20 年2~3 月在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的145 例COVID-19 确诊患者,根据出院预后状况分为治愈组(130 例)和死亡组(15 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C 反应蛋白(CRP)、肌酸 激酶MB 同工酶(CK-MB)、肌酐(CREA)、清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 进行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评价相关检测指标对COVID-19 预后的判断价值。 结果 治愈组、死亡组患者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12,P > 0.05), 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341, P < 0.05), LYMPH,CRP,CK-MB,CREA,ALB,IL-6 和PCT 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97.000~1 907.000, 均 P < 0.05),而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仅筛选出CRP,CREA,ALB 和IL-6 四项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P, CREA,ALB,IL-6 以及CRP+CREA+ALB+IL-6 联合检测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分别为0.978,0.881,0.950, 0.979 和0.988,敏感度分别为100%,86.7%,91.5%,100% 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3.8%,84.6%,86.7%,88.5% 和 95.4%。 结论 CRP,CREA,ALB 和IL-6 可以作为COVID-19 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CRP+ALB+CRP+CREA 联合检 测能够提高COVID-19 患者预后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105.
抗磷脂抗体是一类能与磷脂或磷脂结合蛋白结合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与血栓形成、不良孕产史密切相关。抗磷脂抗体中高滴度阳性的患者易有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子痫前期发生于妊娠期,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损伤,严重危及母儿生命和健康。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研究提示抗磷脂抗体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血管内炎症等作用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清除作用。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例,对所有患者由普通血液透析改为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对其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0例患者分别行单次普通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及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组),均为4 h/次,对比3种透析方式对血清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蛋白的清除作用。此外,还比较了血清中尿素氮、肌酐、钙、磷透析前及透析后的变化。 结果(1)HCO-HD组对血清炎性因子的清除率最高,增加了对炎性因子的清除作用。HCO-HD与HDF两种透析方式相比对炎性因子及白蛋白的清除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HCO-HD组对炎性因子及白蛋白的清除率均明显高于HD组[白介素6:67(20~79)vs 17(-5~60),白介素12:15(11.5~22)vs -6(-19.5~19.5),H-CRP:30(22~52)vs 17(4~36),肿瘤坏死因子α:11(5~16.5)vs -16(-19~10.5),白蛋白:31(28~69)vs 1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F与HD两种透析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透析后HCO-HD组的血清炎性因子、白蛋白及尿素氮、血肌酐、钙浓度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白介素6:(4.6±3.9)ng/L vs(9.0±3.3)ng/L,白介素12:(31.3±21.0)ng/L vs(38.8±22.0)ng/L,肿瘤坏死因子α:(59.9±46.0)ng/L vs(66.0±46.7)ng/L,H-CRP:(15.5±6.6)μg/L vs(20.9±8.0)μg/L;白蛋白(38.6±2.2)g/L vs(46.4±4.4)g/L;尿素氮(7.7±3.4)mmol/L vs(27.7±6.1)mmol/L;血肌酐(236.2±93.3)μmol/L vs(740.5±219.5)μmol/L;血钙(2.0±0.3)mmol/L vs(2.2±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的透析方式相比,HCO-HD可以显著增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清除,同时对小分子的尿毒症毒素也有清除作用,但使用HCO-HD时白蛋白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07.
多模态CT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临床最常见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平扫CT、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等在内的多模态CT检查已用于评估卒中病因、血管状态及病变部位,判断缺血核心、缺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状态等,可为诊断AIS、评估病情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多模态CT用于AIS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8.
探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对视恐惧的有效性,为患有对视恐惧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1名大学生对视恐惧进行心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没使用任何药物辅助的情况下,通过8天共6次放松训练,来访者克服了对视恐惧障碍,并可以与同学、朋友和家人正常交往。5个月后回访,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卵巢癌基因1[ovarian cancer gene 1,OVCA1;也称为DPH2L( diphthamide synthesis protein 2-like)基因]体外对卵巢癌细胞系A2780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GFP标记的携带OVCA1的重组质粒pEGFP-OVCA1或GFP空白质粒分别转染A2780细胞后,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的单克隆细胞株,荧光显微镜检查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RT-PCR方法检测A2780细胞OVCA1基因mRNA的表达.A2780-OVCA1细胞为实验组, A2780-GFP细胞和A2780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和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OVCA1对A278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重组质粒pEGFP-OVCA1转染后获得了稳定表达GFP标记OVCA1蛋白的A2780细胞株.A2780-OVCA1组划痕后的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小于两对照组(P<0.05);A2780-OVCA1组穿过Transwell滤膜的迁移细胞数明显少于两对照组(P<0.05);A2780-OVCA1组穿过Matrigel滤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OVCA1在体外具有显著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Osteoglycin表达与肿瘤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关系。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pur03 Osteoglycin(+),将其转染至高淋巴道转移能力小鼠肝癌Hca—F细胞,接种于615小鼠皮下,体内试验评价转移能力;同期采用酶谱法体外试验评价不同环境中Hca—F细胞表达Osteoglycin与其分泌MMPs的关系。结果:转染pIRESpuro3 Osteoglycin(+)的Hca—F细胞Osteoglycin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显著增高,体内试验显示,其外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降低(P=0.028);体外试验表明,转染Osteoglycin基因显著降低了Hca-F细胞淋巴环境中MMPs分泌能力(P〈0.05或P〈0.01),然而未能影响肝匀浆或脾匀浆环境或DMEM培养基中肿瘤细胞MMPs分泌能力。结论:高表达Osteoglycin降低小鼠肝癌Hca—F细胞淋巴环境中MMPs分泌能力,抑制肿瘤细胞MMPs分泌能力可能是Osteoglycin调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