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I型内皮素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VSMC增殖及内膜增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 型内皮素受体 (ETA)反义寡核苷酸(ODN)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和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1细胞培养 :取家兔主动脉中膜消化后培养传代 ,经抗 α- actin鉴定后使用第 4~ 6代传代细胞 ;2人工合成ODN:经 Genbank检索筛选 ,合成含 18bp ETA- ODN片段 ,再对 5 端硫代修饰以增加稳定性 ,同时行地高辛标记以检测反义片段的细胞膜穿透性 ;3 MTT分光光度法检测 ETA-ODN对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4运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 (1 2 5I- ET- 1)了解 ODN对 ET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 ,以探讨其反义作用 ;5兔颈动脉空气干燥模型在体研究 ODN对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应用 F- 12 7凝胶载体携带 ETA-ODN(3.0μmol· L- 1 )导入血管周围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增生内膜相对厚度 .结果  ODN于培养后 12 h进入细胞内 ,并逐渐增加 ;15 μmol· L- 1 ETA- ODN对 VS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2 4h后即有显著作用 ;ETA- ODN对 ETA表达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现为 CPM于 2 4h逐渐减少 ;ETA- ODN导入后 ,血管增生内膜相对厚度减少 .结论  ETA- ODN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 ETA蛋白表达以及 VSMC的增殖 ;反义寡核苷酸是通过反义机制实现对 ETA蛋白和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营养素-3重组腺病毒促进脊髓背根神经节的存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eruotrophin3,NT-3)重组腺病毒(adorsal root ganglia ,DRG)细胞存活的促进作用,方法:原代培养DRG,加入不同感染增殖率(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Ad-NT-3,观察DRG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DRG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当加入MOI为10和50的Ad-NT-3时,形态学发现,DRG细胞数目增加,突起变长,尤其以3d后表现更为明显,DRG细胞的增殖活性显增加(P<0.01),当MOI为100时1d和3d,DRG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无突起或变短,部分细胞死亡,MTT法测定DRG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显降低(P<0.01),结论:NT-3基因能通过腺病毒介导表达NT-3蛋白,促进体外培养DRG细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新工艺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自制β-TCP植入小鼠股后肌袋。术后24,72h,1,2,4,8周分别取材做组织学检查,2,4周取材部分标本做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随着时间推移,β-TCP逐渐被纤维组织分割包围,但是无软骨,骨和坏死组织形成,结论:新工艺制备的β-TCP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Surivin基因属于凋死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家族,具有抗细胞凋亡、促细胞增殖和促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结盟在观察稳定转染靶向Survivin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稳定转染Survivin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pWHI-SR的U251-SR细胞,以及稳定转染空载体pWHI的U251-P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人脑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定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观察45天后处死动物、称瘤重,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muclear antigen,PCNA)以及八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FⅧRAg)在各组肿瘤标本中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分别计算各组肿瘤标本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凋亡指数(apoptotie index,AI)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与U251、U251-SR组肿瘤标本,U251-SR组裸鼠肿瘤形成时间延迟,肿瘤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及瘤重均明显减小(P〈0.01);U251-P组裸鼠相丝,U251-SR组肿瘤标本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I和MVD明显减少,AI明显升高(P〈0.001)。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的sbRNA能够在体内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肿瘤生长和血管形成,Survivn基因可作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一个良好靶点,而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可为脑胶瘤基因治疗的一个良好靶点,而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可为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重点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肌性斜颈儿童颌面部结构形态对称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性,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性。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50例儿童坐骨神经药物注射伤损伤部位以远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及体感诱发电位的结果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在检查的50例腓神经中有27例引不出动作电位,41例胫神经中有6例引不出动作电位。余23条腓神经、35条胫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患侧均较健侧明显减慢和降低。同时对23例患儿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表明患侧潜伏期较健侧明显延长。实验结果证实在损伤早期动作电位波幅的改变比传导速度的改变更明显,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生物活性人工骨的制备及成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un M  Hu Y  Lu R  Li D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32-935,I003
目的: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小鼠肌袋植入实验观察材料的成骨活性。结果:BMP在CPC中呈微球状均匀分布。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CPC/BMP植入后1周有软骨细胞出现,2周有编织骨,4周以后小梁骨生成,16周出现成熟的板层骨。同时材料出现降解迹象。有机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浓度在CPC/BMP组出现升高,扫描电镜结果同样证实有新骨形成。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可异位诱导成骨,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4例不同年龄取材人骨组织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观察其生长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为骨科疾病及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寻找适宜的细胞来源。方法 取材于引产胎儿颅盖骨6例、青年及中年髂骨各4例,改良联合法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Von kossa及AKP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AKP活性检测,比较不同年龄的取材及不同活性的胎儿细胞生长速度及AKP活性的差异。结果 改良联合培养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高纯度成骨细胞,细胞生长速度与取材年龄呈负相关,AKP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春期>胎儿>中年;细胞生长情况与胎儿产出后情况相关。结论 青春期来源的成骨细胞更适用于组织工程骨重建的需要,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与人体身高增长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19.
手部自发性肌腱断裂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远尺桡关节脱位引起的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极为少见。1997年3月,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2岁。因右中环小指相继丧失伸指功能2个月而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指不能主动伸指,数日后戴手套时又发生右...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系列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uan Z  Hu YY  Sun L  Liu J  Lei W  Wang YQ  Sun YQ  Xia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28-132
目的:研制和开发能I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的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研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并通过小鼠股部肌袋模型检测其诱导成骨活性和抗生素释放特性;将其I期植入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和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中,通过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测手段,评价其对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对骨髓炎的防治作用。结果:(1)ARBX既保持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又有较好的抗生素缓释作用,在局部可维持长达30d的有效抗菌浓度,因此具有显著增强的抗感染能力;(2)ARBX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可I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并有效预防骨髓炎发生;(3)在彻底病灶清除前提下,ARBX可I期植骨修复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并能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力抗感染能力,能I期植骨修复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并可有效防治骨髓炎。为ARBX应用临床,解决污染或感染骨缺损治疗上的难题,提供较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