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5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无创呼吸机使用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有效方法[1],具有以下优点:可间歇正压通气;无需插管;可用不同的通气方法;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2].现将无创呼吸机在COPD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使用前 上机前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舒适合理的体位,如坐位、平卧位、半卧位等,尽可能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稍后仰,充分开放呼吸道.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脂肪组织创伤愈合的情况,探讨成熟脂肪细胞的变化。方法以杜洛克母猪为实验动物,用滚轴取皮刀在其背部制作脂肪组织切割伤皮瓣,大体观察伤后1、2、4及12周的愈合情况。并于伤后3、7、14及21 d在皮瓣中央处取材,观察切缘及周围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脂肪组织切割伤组皮瓣中央与未创伤处皮肤无异,但皮瓣边缘早期有明显炎症反应,后期则呈典型的疤痕生长。组织学观察发现:脂肪组织创伤后,仍以纤维化愈合为主,但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局灶性及小脂肪细胞出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未创伤组相比,脂肪组织创伤后其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两者的比值在愈合的过程中存在差异。结论脂肪组织创伤后,脂肪细胞表面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下降。早期创缘附近出现大量的小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 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将80例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减压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MP,A组1000mg、B绀500mg、C组200mg;三组术后第1、2天静脉滴注MP 120mg,1次/日,术后第3、4天静脉滴沣MP 80mg,1次/日,术后第5、6天静脉滴注MP 40mg,1次/日.D组不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观察各组消化道症状、精神异常等并发痱发牛情况,并分别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A、B、C组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D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每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各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B组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及A组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1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2例出现单纯精神症状:B组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C组3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合并精神症状1例:D组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和精神症状.A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各组(P<0.0125),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25).结论:CSM患者围手术期采川MP首剂500mg方案与1000mg方案均可促进术后3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首剂500mg方案的并发症较1000mg方案少.  相似文献   
44.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人,许多证据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者,谓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引起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5.
区分退变性颈脊髓压迫与颈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颈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clv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n,A-SCCC)是一种不太被脊柱外科医生所注意的临床与影像学现象[1-3].20世纪80年代MRI技术的出现为颈椎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一页.MR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变性和突出及对脊髓和被膜的压迫部位、形态和严重程度,为颈椎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手术路径选择、手术节段的确定提供了比较准确的重要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6.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一种血小板浓缩物,以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提取。PRP中的血小板经激活后能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  相似文献   
4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Braden等[1]报道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中心1975-1994年间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各种病理类型构成比的变化趋势,FSGS由1975-1979年的13.7%升至1990-1994年的25.0%.我国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8.
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中药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甙、丁香酚和姜黄素对白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白念珠菌培养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YEPD培养基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DNA荧光强度和细胞体积大小。结果 4种抗真菌中药有效成分对白念珠菌细胞生长周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率越低,亦即细胞分裂受抑制越明显。在含药物培养基中生长的真菌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反映了细胞DNA片段的丢失,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荧光强度减弱越明显,反映细胞体积大小、折光度和颗粒度的散点图向下和向左移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这种图形变化越明显。结论 中药单体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发挥抗真菌作用,流式细胞仪可用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49.
普伐他汀对人I型胶原α1(I)链启动子活性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人I型胶原α1(I)链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从转录水平上了解普伐他汀对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传代培养。构建含人α1(I)前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 -2.5kb与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CAT)的重组体 phCOL2.5,用FuGENE转染试剂瞬时转染平滑肌细胞 ,CAT -ELISA测定普伐他汀对重组体的作用。结果设对照组的CAT值为1 ,普伐他汀组的CAT值为0.62±0.04 ,普伐他汀能明显抑制I型胶原α1(I)启动子的活性。结论普伐他汀可以在转录水平上调节人α1(I)前胶原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为鼻窦内窥镜手术及鼻内筛窦手术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域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 ,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 :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 ,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 :前部 :左 10 .7± 2 .5mm ;右 11.4± 3 .8mm ;中部 :左 9.9± 3 .8mm ;右 9.1± 2 .5mm ;后部 :左 11.2± 4.7mm ;右 10 .2± 3 .7mm。筛顶板的厚度为 1.6± 0 .8mm。筛板的左右径为 :前部 :左 2 .1± 0 .5mm ;右 2 .0±0 .4mm ;中部 :左 2 .7± 0 .7mm ;右 2 .6± 0 .7mm ;后部 :左 2 .2± 0 .6mm ;右 2 .2± 0 .6mm。中鼻甲下缘中点至筛板的距离为 :左 2 6 .6± 5 .9mm ;右 2 5 .2± 4.8mm。结论 :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对进行鼻内筛窦手术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