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67篇
  免费   3602篇
  国内免费   1765篇
耳鼻咽喉   497篇
儿科学   1381篇
妇产科学   683篇
基础医学   2669篇
口腔科学   1258篇
临床医学   20288篇
内科学   4406篇
皮肤病学   1026篇
神经病学   1436篇
特种医学   1454篇
外科学   4838篇
综合类   24905篇
预防医学   14339篇
眼科学   1360篇
药学   11191篇
  119篇
中国医学   9863篇
肿瘤学   921篇
  2024年   353篇
  2023年   1327篇
  2022年   1120篇
  2021年   1861篇
  2020年   2162篇
  2019年   3114篇
  2018年   2859篇
  2017年   2454篇
  2016年   2924篇
  2015年   3361篇
  2014年   5096篇
  2013年   5790篇
  2012年   6273篇
  2011年   6495篇
  2010年   6526篇
  2009年   6205篇
  2008年   5639篇
  2007年   5382篇
  2006年   5827篇
  2005年   5014篇
  2004年   4564篇
  2003年   3170篇
  2002年   2896篇
  2001年   2693篇
  2000年   2243篇
  1999年   1783篇
  1998年   1345篇
  1997年   1054篇
  1996年   864篇
  1995年   797篇
  1994年   592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胃癌是全球高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困难,临床预后差,一旦确诊往往已达中晚期病程,治疗难度大。手术、放化疗、免疫疗法、姑息疗法等常规疗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中医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胃癌的治疗中,在疾病发展早期、进展期、晚期或术后等多个阶段,中医药疗法的单独或联合运用,都展现较为显著的疗效。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中药活性成分被证实,在调节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抑制胃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机体免疫、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表明中医药参与胃癌治疗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髋关节镜技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FAI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Inside-out组,由中央到外周;Outside-in组,由外周到中央。Inside-out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9.8±7.6)岁;Outside-in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9.5±9.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侧别、撞击类型、病程、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术后髋关节改良Harris (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和NAH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ide-out组术后4例出现神经牵拉伤,3例医源性损伤;而Outside-in组仅1例神经牵拉伤。Inside-out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Outside-in组(16.7% vs 4.2%,χ2=5.400,P=0.020)。结论:Inside-out和Outside-in两种髋关节镜技术治疗FAI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对于Inside-out技术,Outside-in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估精子功能参数对精子常规体外受精能力的预测价值,探寻有效选择受精方式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短时受精的42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结局不同分为2组:受精失败或受精率<30%的患者为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组(n=98);受精率≥30%的为短时IVF组(n=331)。比较两组患者精子前向运动(PR)、精子浓度、精子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顶体反应(AR)、酪氨酸磷酸化(TP)及透明质酸结合试验(HBA)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受精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IVF受精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精子的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自发AR和T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精子浓度、PR、诱发顶体反应(IAR)和HBA均显著低于短时IVF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子PR、IAR和HBA为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精子PR、IAR、HBA和联合预测新变量(Pre-1)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0.62、0.64和0.70。结论精子功能指标中IAR和HBA是影响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辅助生殖助孕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估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8年1月本团队手术治疗的4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8例,女273例,平均年龄14.9±6.2岁。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和全脊柱MRI,排查椎管内畸形情况;心脏彩超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内脏畸形。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包括生长棒和人工钛肋)治疗40例,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8例,后路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可含1、2级截骨)89例,后路截骨(3级及以上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254例。每位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及以上时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冠状面平衡(C7PLCSVL)。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431例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351例次、合并其他内脏畸形24例次。平均手术时间为412.4±150.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79.9±1727.6ml,平均随访时间48.7±9.3个月。脊柱侧凸术前平均Cobb角为68.88°±27.55°,术后平均Cobb角为28.86°±18.90°,末次随访时30.77°±19.80°;SVA术前平均为22.15±19.37mm,术后24.15±22.22mm,末次随访时19.75±16.06mm;C7PL-CSVL术前平均为17.37±15.47mm,术后21.95±47.29mm,末次随访时13.03±12.39mm,末次随访的脊柱侧凸Cobb角和C7PL-CSVL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49例、神经并发症30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0例、术后感染10例以及脑脊液漏8例。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0.16%,其中肺部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对比经皮入路与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创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经皮组与椎旁组各42例,经皮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椎旁组采用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分子[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功能(ODI评分),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皮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椎旁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高于椎旁组(P<0.05),但经皮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或短于椎旁组(P<0.05);手术后当天,两组血清Myo、CK、LDH水平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但经皮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椎旁组(P<0.05);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各随访时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严重感染、内固定松动、腰椎术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腰椎骨折行经皮入路或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经皮入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部活动度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部活动度、疼痛情况、腰椎功能和并发发生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能显著改善患者腰部活动度,降低腰部疼痛,同时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牛磺酸(NHS)对老年大鼠骨量流失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以及牛磺酸组(NHS),每组10只;其中NHS组大鼠每天接受牛磺酸(2 g/kg)治疗12周;待治疗结束后通过Micro-CT检测、HE染色切片、血清指标、蛋白质印迹观察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治疗12周后,与MOD组相比,三点弯曲试验、Micro-CT和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NHS组大鼠的骨小梁数量、骨强度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得到明显改善。NHS组大鼠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BMD、TV/BV、Tb.N、Tb.Th和Tb.Sp较OVX组明显改善(P<0.05)。和MOD组比较,NHS治疗后大鼠血清BLAP、P1NP、TRACP-5b和β-CTX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MOD组比较,NHS组Runx2、BMP2、Beclin-1和LC3Ⅱ/LC3-Ⅰ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P6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S可能通过激活自噬,从而对年龄引起的骨量丢失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基于生信数据挖掘探究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及熟地黄的治疗靶点。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挖掘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预测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采用R软件对阴虚靶点与骨质疏松靶点映射匹配。借助String数据库在线平台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分子对接预测熟地黄治疗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过程及通路注释。结果通过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 272个,骨质疏松症靶点662个,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相关靶点45个,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调节、雌激素应答、骨骼肌系统发育等生物过程,并由PI3K-Akt、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信号通路调节。熟地2种有效成分能够作用于核心蛋白IGF1、VEGFA等。结论熟地黄可能靶向IGF1、VEGFA等核心蛋白,通过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及雌激素应答过程,从而实现防治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9.
探讨应用超声血流成像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鉴别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良恶性的价值。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80例,均予以超声血流成像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8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均为单一病灶。其中44例恶性病灶,包括2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伴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伴原位癌、20例导管内癌、13例浸润性导管癌。36例良性病灶,包括1例乳腺凝胶性假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各4例、3例囊性增生伴大汗腺化生、4例纤维腺瘤、20例良性病变腺病。超声弹性成像评估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准确度为86.3%(69/80);敏感度为81.8%(36/44)、特异度为91.7%(33/36);超声血流成像评估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准确度为77.5%(62/80);敏感度为72.7%(32/44)、特异度为83.3%(30/36)。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准确性显著高于超声血流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显示结构扭曲、紊乱区域的病例中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4例;显示簇状或散在性分布的微钙化区的病例中,恶性病灶10例,良性病灶4例;显示导管状回声区的病例中,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4例;显示片状低回声区的病例中,恶性病变22例,良性病变24例。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鉴别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李祥  丘志河  廖小青  谢卫勇  黄刚  柳海峰 《骨科》2021,12(3):248-253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经胫骨隧道止点重建治疗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胫骨隧道止点重建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19例病人,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为16~45岁,平均32.3岁。11例伴有前交叉韧带断裂。收集并比较19例病人术前、术后1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随访19.3个月。术后1年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7.3±2.9)分、(92.0±3.2)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年的VAS评分为(1.2±0.8)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手术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经胫骨隧道止点重建治疗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