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17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褪黑激素(melatonin,MT)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同时段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MSCs,以MT为诱导剂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别在诱导后3,7,10,14 d以免疫荧光法测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神经元细胞特异性标志(neurofilament,NF)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的表达。结果:MT诱导分化3 d,部分细胞胞体收缩成三角形,有些成为简单的双极或多极细胞。诱导3 d细胞开始表达nestin,7~14 d表达nestin和NF,细胞不表达GFAP。结论:MT可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截骨移位术联合双隧道等长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资料,均行双隧道等长重建MPFL联合胫骨结节截骨移位。评估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3±6.7)min,随访时间平均(12.2±0.7)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53.7±9.9),(86.5±6.0), P<0.001]、Kujala评分[(55.5±6.3),(83.7±7.9), P<0.001]、IKDC评分[(54.6±8.7),(86.7±6.9), P<0.001]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再脱位发生。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患者髌骨适合角(patellofemoral congruence angle, PCA)[(28.2±4.4)°,(13.3±2.6)°, P<0.001]、髌骨倾斜角(patella tit...  相似文献   
83.
背景: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具有与天然骨成分接近,结构和形貌图谱分析与天然骨相似,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材料多孔,孔径较大、孔隙率及孔隙交通率高,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6-03/09在江苏大学医学院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1月龄.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由清华大学材料系提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及生长曲线.②复合培养5,10 d后扫描电镜观察二者复合程度.③复合培养5,10 d时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上结合的细胞数量.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天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 d时黏附于纳米晶胶原基骨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明显高于5 d时黏附的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3种颈椎前路钉板系统(Orion、Codman、Window)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相应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制成模型,依次测试Orion、Codman、Window固定后颈椎相应节段的ROM。结果:3种钢板固定后在前屈、后伸、旋转时的ROM均比正常小,其中前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伸时Codman、Window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rion与正常颈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侧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种钢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支持3种钢板在颈椎在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32例长管骨骨折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运用C臂X光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234例、切开复位298例;扩髓402例、未扩髓130例;静力固定526例、动力固定6例。结果:514例(96.6%)获得愈合,愈合时间4 ̄12个月,平均为6个月;骨折不愈合18例(3.4%),其中肱骨3例、胫腓骨10例、股骨干5例;术后感染5例(0.9%);内固定失败6例(1.1%),其中主钉断裂2例、远侧锁钉断裂4例。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胫腓骨、肱骨等长管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靳志海  杜进  赵艳飞 《医学综述》2014,(9):1662-1665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在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DVT)效果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关键词"利伐沙班、关节置换"为检索词,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检索时间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计算机共检索出文献40篇;以"Rivaroxaban、arthroplasty"为关键词在Pubmed中检索,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检索的研究对象为人类,检索时间限制在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检索文献82篇。结果在20082013年中文文献分布中,已发表的中文文献有40篇,2009年最少,为0篇,2011年最多,前3年所发表的论文为5篇。从PubMed搜索到的关于利伐沙班预防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外文期刊有47种,符合检索条件的共78篇,发表文献最多的期刊是Lancet,有5篇,所占比例是6.41%。结论利伐沙班在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比一般药物好,建议在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利伐沙班。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膝关节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引流,直腿抬高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0.00±3.45 min,长于对照组的53.10±4.4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引流量192.50±10.45 mL,直腿抬高时间1.18±0.34天,下床活动时间2.95±0.58天,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08.00±22.53 mL,3.35±0.93天和4.90±1.0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周HSS评分平均89.05±4.01分,高于对照组的85.75±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可保护伸膝装置,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骨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根据患者BMI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正常组(18.0≤BMI<24.0kg/m2)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19~58岁,平均37.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4例;超重组(24.0≤BMI<28.0kg/m2)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0~62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肥胖组(BMI≥28.0kg/m2)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0~61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2例.患者均由同一组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三组疗效、膝关节功能、手术一般情况、术后3d平均体温、C-反应蛋白(CRP)恢复正常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正常组疗效有效率86%明显高于超重组的60%与肥胖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4,P=0.006),超重组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3d平均体温、CRP恢复正常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最少,其次为超重组,肥胖组最高(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肥胖组的切口感染率较正常组及超重组高,其他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较高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较差,且随BMI指数的升高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体温、CRP恢复正常时间、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较差.  相似文献   
90.
20 0 2年 8月~ 2 0 0 3年 1月 ,我们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遮挡技术对预防感染起到明显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在膝关节置换中运用遮挡技术共 31例 ,其中女 2 7例 ,男 4例 ,年龄 37~ 79岁 ,平均年龄 5 3.6岁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14例 ,骨关节炎 (OA) 16例 ,创伤性关节炎 1例。对照组 :选取 2 0 0 2年 1~ 7月未采用遮挡技术 ,共 33例 ,其中女 2 2例 ,男 11例 ,年龄 32~ 76岁 ,平均年龄 5 5岁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19例 ,骨关节炎 (OA) 14例。两组术前、术后处理基本一致。1 2 手术方法 常规使用止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